又是一年月圆时 关于“中秋”,你了解多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09:01 1

摘要:中秋节,我们年年过,那么,到底何为“中秋”?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中解释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旧时分别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过半,所以称为“中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的作者为唐代诗人王建。品读此诗,仿若一幅“中秋望月图”跃然纸上,意境优美,含蕴丰富,韵味无穷,思深情长。

中秋节,我们年年过,那么,到底何为“中秋”?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中解释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旧时分别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过半,所以称为“中秋”。

那么,还有多少与“中秋”有关的知识呢?

中秋节究竟始于何时?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每到中秋节,一家人围坐聚餐,分食月饼,其乐融融。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究竟始于何时?

“中秋”一词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记载,意思是说,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献给君王,君王则以鸟羽赐群臣。《礼记》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意思是说,祭祀太阳是在仲春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的晚上。

不过那时的中秋,还只是个时间概念,并无节日之意。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节日。

宋代,中秋扩展成全民性庆典。水果上市,螃蟹新出,佳酿开坛,百姓饮酒赏月,不亦乐乎。路边商铺通宵营业,儿童彻夜嬉戏玩耍。

千百年来,从祭月到牵挂思念、祈求团圆,中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8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品味中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

中秋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月亮崇拜及祭月密不可分。

月到中秋分外明。早在唐朝时赏月之风大兴。临轩玩月、泛舟望月、饮酒对月……赏月是古人过中秋必不可少的节目。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中秋时节新酒、螃蟹、水果新鲜上市,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都要寻一处好地方赏月,儿童嬉戏打闹,夜市里人们狂欢到天亮。

中秋节的底色是欢快的,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难免会有人触景起相思。唐代诗人白居易用“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表达思乡之情;中唐诗人王建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道尽对友人的思念;宋代大文豪苏轼醉酒后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递对亲人的深情祝愿。

如果说唐宋时期爱赏月,明朝则重视拜月和团聚,这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中秋夜,人们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叩拜,祈求月神赐福。男子愿蟾宫折桂,女子盼美丽容颜和美满生活。

除了月饼,中秋还要吃啥?

中秋节吃月饼是重要的习俗之一。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最有中秋表征的节物。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这样描述中秋节:“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可见当时的月饼较大,需全家分而食之。

月饼形状如同满月,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中秋时节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烟台濒临黄渤海,尤以莱州的梭子蟹最为有名,另有赤甲红和外埠来的大闸蟹,因而,螃蟹是烟台人中秋时不可或缺的舌尖上的美味之一。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既可当供品,也是亲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

农历八月十五早晨,烟台一些地方还会喝上一碗芋头汤面,象征着日子富裕年年有余。在烟台农村,过中秋节还有做月糕、蒸糖帽子的习俗。月糕,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年景。糖帽子则会涂上颜色做成猪、牛、羊等各种家畜的造型,期盼家畜兴旺,做成小孩的模样,希望家里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糖帽子里会放入红糖和枣,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和和睦睦。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中秋传统习俗在淡化,传承方式也在由家庭传承向社会化传承发展。人们通过社区、景区等公共平台乐享中秋传统文化。

中秋节传承着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虽然习俗在演变,但团圆是永恒旋律,更是中国人普遍的美好愿景,在尽享亲情友情中增进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涵养家国情怀。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来源:水母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