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中国历史上最被骂的制度创新,如今却被西方学者疯狂点赞。
秦始皇一手创立的郡县制,曾被儒家学者指责为暴政的根源,骂了整整2000多年。
可如今,当欧洲面对自己的分裂困境,却开始羡慕中国因郡县制而获得的强大统一优势。
这个被骂了2000多年的制度,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它在漫长的历史中屹立不倒?
嬴政的童年可不怎么美好。他出生于赵国邯郸,幼年时随父亲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在赵国充当人质,那段经历简直是“噩梦”。
作为敌国的质子,他不但受尽冷遇,甚至几次差点被杀。当时赵国大臣郭开就曾建议直接处死这个日后可能威胁赵国的秦国太子。
嬴政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亲眼目睹因分封制度导致的诸侯国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
这段经历在嬴政心中埋下了仇恨。他亲身体会到诸侯国纷争带来的痛苦,看到普通百姓如何在这种制度下受苦。
这种体验让他对周朝建立的分封制度产生了深刻的质疑:为什么要把国家分给亲戚朋友来治理?这不是给战争埋下隐患吗?
后来嬴政好不容易回到秦国,13岁即位为王。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改变这种局面。
复仇的念头和统一的野心在他心中燃烧。他要用铁血手段统一六国,更要彻底改变这种导致战乱的制度。
经过近十年的征战,嬴政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在统一六国后,最关键的问题摆在了他面前:这个新帝国该如何治理?是继续沿用几百年的分封制,还是另辟蹊径?
嬴政内心早有答案。他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帝国的治理方式。
会上大臣意见分歧,一种声音主张恢复分封制,另一种则提出全新的治理模式。
而这场辩论的结果,不但决定了秦王朝的命运,更影响了中国之后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走向。
御前会议上,老臣王绾提出的观点代表了传统势力。
他认为秦国刚刚统一,地盘太大,应该派皇子前往燕、齐、楚等边远地区镇守,也就是说要恢复周朝的分封制。
表面上看,这个建议很合理:皇帝的亲人自然更值得信任,让他们镇守边远地区可以稳固统治。再说,这也是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做法啊。
当时的王绾没想到,他这个建议简直是踩到了秦始皇的“痛处”。嬴政本人就是分封制度的受害者,哪能容忍这种制度在自己手上延续下去?
他马上表达了反对意见:"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意思就是:天下百姓一起遭受战乱之苦,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如果再次分封建国,就等于是培养敌人的军队!
这时候,丞相李斯站了出来,他的发言一针见血:
"周朝的分封制看似美好,但结果如何呢?同姓诸侯之间互相攻打,比仇敌还狠。周天子想阻止都做不到。历史已经证明,分封制最终只会导致分裂和战乱。"
李斯接着提出了他的方案:"应该废除分封制,全国上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建立郡县制。官员根据才能选拔,而不是血缘关系。这才是'万世法则'。"
李斯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秦始皇。是啊,把国家交给亲戚朋友,最终都会变成祸害。
与其依靠血缘关系,不如依靠能力和忠诚来选拔官员。秦始皇当场拍板,决定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秦始皇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后来扩展到40多个。每个郡设郡守、郡尉、郡监三个主要官员,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郡下设县,由县令管理。所有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调动或罢免,不再像过去那样世袭罔替。
这个制度刚一推出,就招来了无数非议。
周朝分封制在当时被视为"礼制"的一部分,郡县制的建立被认为是对传统的颠覆。特别是在秦朝灭亡后,儒家学者对郡县制的批评更是铺天盖地。
唐朝的萧举就是批评者中的代表人物。他痛心疾首地写道:"三代封建而久长,秦孤立而速亡。"
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采用分封制度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朝采用郡县制使得皇帝孤立无援,所以很快就灭亡了。
这种观点在儒家学者中非常普遍。
他们认为,分封制下诸侯之间互相牵制,天子有了过错,诸侯可以进行纠正;而郡县制下皇帝大权独揽,没人敢提出不同意见,必然导致暴政。
儒家学者们的批评声音持续了整整两千多年。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个人独裁统治,是暴政的根源。
每当历史上出现暴君,他们总会追溯到秦始皇的郡县制,认为这是罪恶之源。
在汉朝初期,刘邦曾短暂恢复过分封制,但很快就发现分封的诸侯王构成了对中央的威胁。
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逐渐削弱诸侯王权力。
此后历朝历代,虽然名称有变(郡国并行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但郡县制的核心理念一直延续下来: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避免地方势力做大!
讽刺的是,尽管儒家学者口诛笔伐,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却坚持使用郡县制。
他们清楚,这个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至关重要。
儒家学者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矛盾:他们嘴上痛骂郡县制,实际上却在这个制度下担任官员,享受着郡县制带来的统一国家的好处!
2000多年过去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代西方学者对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将郡县制视为政治现代化的开端,认为这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创新。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研究古代文明时指出,希腊罗马的战争在规模和残酷程度上根本无法与中国战国时期相比。
而中国之所以能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关键就在于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
著名汉学家鲁惟一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因为早熟的政治体制实现了长期统一,这是欧洲人羡慕不已的优势。
欧洲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直到今天仍在为此努力。
西方学者为什么会对郡县制如此推崇呢?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制度的革命性意义。
郡县制首次确立了"非人格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官员根据才能而非血缘关系选拔,可以随时调动,不再终身占据某一地区。
这种制度设计大大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国家的雏形。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依靠血缘和个人关系来治理的。
而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打破了这一传统,建立了一套相对客观、系统化的治理体系。
如今欧洲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类似郡县制这样的制度基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很难真正融合。相比之下,中国自秦以来的统一传统,让欧洲人羡慕不已!
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在中国被骂了2000多年,如今却被西方学者奉为典范。
这种制度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符合治理大国的客观需要。
它不靠血缘关系而靠才能选拔官员的核心理念,不但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更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万世法则"!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