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06:49 1

摘要: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保健品”,成本可能不足10元,转身就以5000元的天价卖给老人。利润高达500倍的背后,是彻头彻尾的骗局。

免费鸡蛋、专家健康免费讲座、还赠送礼品……这些看似温暖的“福利”,正把许多老年人推向精心设计的陷阱。

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保健品”,成本可能不足10元,转身就以5000元的天价卖给老人。利润高达500倍的背后,是彻头彻尾的骗局。

令人痛心的是,许多老年人还很相信,甚至拿出毕生养老金、刷爆信用卡,也要挤破头皮去抢购那所谓的“抗癌神药”。

更可悲的是,当子女们察觉后试图劝阻时,老人却严厉指责:“我把你们养大容易吗,你们一点也不孝顺,就是不舍得给我花钱!

清晨五点多,城市还在沉睡,然而,一些店铺门口却已排起长队。寒风中,六七十岁的老人们搓着手、跺着脚,手里紧紧攥着那张承诺“免费送礼”的宣传单,甘受寒冷,只为那领几个鸡蛋。

这看似寻常的景象,背后却暗藏玄机。那几枚鸡蛋就像一个鱼饵,换取的是老人们宝贵的信任与个人信息。

在保健品的江湖里,“一本万利”早已成为宰人不见血的金科玉律。成本仅几元的普通食品,经过精美包装和天花乱坠的营销,便能以几百倍的价格售出。这暴利的背后,是无数老人被掏空的养老金,以及被谎言击碎的健康希望。

对16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团伙将成本仅11.5元的普通营养食品,通过虚假宣传和精美包装,吹嘘成能“包治百病”的“抗癌神药”,并以高达5000元的天价出售,利润翻了近500倍。

在公园里、社区旁,一群身影每天准时出现,他们专挑上年纪的老人下手,他们知道“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

身披白大褂,以“健康顾问”的身份,热情邀请社区里的老人参加公益讲座。会场里,和蔼可亲的“专家”讲述着养生知识,结束时,我们为每位老人送上精美的礼品——这贴心的举动,既博取了信任,更在不经意间摸清了老人的经济状况、经济能及身体病痛的困扰。

接连几天的讲座,他们从不提卖药,反而一次次“免费赠送”所谓的“高级产品”,让老人们彻底放松警惕

当时机成熟,一场精心策划的“内部推介会”便拉开大幕。先前送出的样品瞬间被吹嘘成攻克顽疾的“医学奇迹”,原价数万元,如今仅需数千元作为“科研支持费”。在狂热的气氛中,看着老人们取出省吃俭用的积蓄争相购买,甚至为“占名额”而刷爆信用卡,

只要吃,不死人,就往死里卖!”这是卖保健品人的生意经。为揭露真相,央视记者卧底长达九月,顺藤摸瓜,亲身体验了他们卖保健品的流程。

调查结果触目惊心:那些在会场被吹嘘为“抗癌奇药”、标价高达5000元的“神药”,其真面目竟是成本仅10元左右的“压片糖果”

这些糖果非法添加了廉价镇静成分,让老人服用后产生“有效”的错觉,实则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这些成本仅几元的压片糖果,本质不过是固体饮料掺入少量维生素,却在骗子精心编织的话术里,化身能根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首先,他们猛攻老人最根本的渴望——健康,并死死抓住其惧怕病痛与死亡的软肋,无限放大焦虑。接着,他们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将成本极低的压片糖果虚吹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另一方面,安排“药托”现身说法,声泪俱下地分享“治愈奇迹”,给老人们灌下“迷魂汤”。

在“专家”权威与“病友”证言的双重夹击下,这些老人很难辨别是真是假,最终心甘情愿地掏出养老钱,买回一堆没有用的药。

他们说,想要购买这款能“延年益寿”的抗癌神药,必须首先缴纳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会员费”,成为俱乐部尊享会员才行。

此举极为狡诈:一方面,高额的会费进一步榨取老人的财富;另一方面,“会员”身份制造了特权和归属感,既安抚了老人,又为后续推销更昂贵的产品铺平了道路。老人们为了不浪费已投入的会费,只能越陷越深,最终被彻底套牢。

“成为专属会员,就能享受国家补贴!”这诱人的承诺,是骗子们精心设计的又一道枷锁

然而,所有这一切“专属服务”,终极目标只有一个:牢牢绑定客户,让他们持续不断地购买那成本仅十元、却标价五千元的压片糖果。在嘘寒问暖的包围下,老人们往往难以拒绝,甚至将购买产品视为对这种“关怀”的回报。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产品为了制造“有效”假象,极有可能添加各种不明成分。他的危害是双重的:一是成分不明本身带来的健康风险;二是会误导患者停用正规药品,延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他包装上没有任何国家“蓝帽子”保健食品认证,所谓的维生素实为劣质工业添加剂,更致命的是,为追求口感而严重超标的糖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异于“投毒”。

如此劣质的产品,却能以5000元的天价卖出,监管部门很难发现。这些骗局多通过会销、上门推销等隐蔽渠道进行,流动性极强,逃避了常规的市场抽检。它们往往被伪装成“食品”或“礼品”,从而绕开了对药品和保健品的严格审批与监管。

山外青山楼外楼,骗子的营销手段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给产品披上“高科技”外衣,他们不惜偷梁换柱。

他们会在网上搜寻艰深的英文权威学术论文,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截取其中几个看似支持的词汇或图表,便宣称他们的产品获得了“国际认证”。

这些经过精心包装的伪科学话术,对于信息检索能力不强的老年人而言,特别有诱惑力。

为应付市场检查,他们摆在店面柜台前的,往往是证件齐全的合规产品

然而,真正的陷阱设在密闭的“讲座”会场。当“专家”在台上将疗效吹得神乎其神,彻底点燃老人的购买欲望后,那些毫无认证、成本极低的“三无”假产品才会从后舱被秘密取出。这种销售分离的模式,使得执法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时,难以抓到他虚假宣传和销售假货的现行证据。

仅在清晨六七点通过社交群向老年人发放密码链接,打了一个监管时间的“擦边球”。

直播中,“专家”依旧正襟危坐,进行看似专业的健康讲座,逐步博取信任。当在线人多的时候、老人们戒备心降至最低时,直播画风突变,立刻转为高价卖货环节。那些成本极低的压片糖果,在屏幕另一端被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他们精心规避“疗效”、“高效”等敏感词,全部替换为“滋养”、“调理”等模糊字眼,玩起规避审查的文字游戏。

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你以为直播间里踊跃互动的都是真实观众,其实很多是利用软件AI合成的“假人”。这些虚拟账号不断刷出“效果真好”、“已下单”的弹幕,制造出产品火爆的假象,诱导老年人跟风购买。

此外,他们从不提供直播回放,售后渠道更是形同虚设。一旦你付款后发现上当,早已人去楼空,投诉无门。这场利用高科技包装的骗局,最终目的仍是毫不留情地榨干老人的养老钱。

其中,无良的代加工厂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洗白”角色。

这些工厂本身持有正规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却为黑心商人钻法律空子提供了便利。骗子只需提供低廉的原料(如成本仅十几元的面粉和淀粉),代工厂便将其灌装成胶囊或压片,并利用自身的合法资质,为产品披上“固体饮料”或“SC认证食品”的合法外衣。

这张“食品”认证仿佛是为骗局镀上的金边,瞬间将价值几元的东西包装成“高端健康品”,使骗子能堂而皇之地以几百、上千元的天价销售。正是这些看似“正规”的帮凶,为虚假宣传提供了信任背书,共同榨取着老年人的血汗钱。

在暴利的驱使下,这些骗局团伙已将法律与道德彻底抛之脑后。一旦骗局败露,从销售、中介到代工厂便开始“踢皮球”,相互推诿责任,企图逃避制裁。

子女的亲情关怀是第一道防线。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沟通,耐心询问他们近期是否参加了不明讲座、接受了陌生人的礼品。这种温暖的关注,能及时洞察风险。

同时,要帮助老人清理手机,果断删除那些来路不明的“专家”、“顾问”的联系方式,从源头上切断骗子的沟通渠道。此外,社区也应积极组织正规的健康讲座和文娱活动,用科学的知识和温暖的陪伴填满老人的空闲时间,让骗子无可乘之机。

天上不会掉陷阱,看似美好的福利后面一是有陷阱。

您身边有老人被骗的事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部分图片引用网络,若有侵权必删)

参考信息

人民日报:成本11.5卖到5000元,谨防"保健品"坑人骗局

人民日报:手机直播课竟是专盯老人做局的"隐秘直播间"?

新华网:免费鸡蛋变天价骗局!"保健品"收割老年人

来源:现实里的童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