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内数千个全部售罄!大批年轻人涌入医院抢购,网友吵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6:54 1

摘要: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首日1小时卖光数千个,如今每天还有800多人排队,主力是25到35岁的年轻人

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首日1小时卖光数千个,如今每天还有800多人排队,主力是25到35岁的年轻人

第一次路过那家医院食堂,我闻到的是烤面包混着药材的味道,像是枸杞和黄芪从蒸汽里往外冒,队伍拐了两圈,一个穿蓝工服的小伙子笑着说给同事捎两个,等会儿开会不敢空手去

在医院里排队买面包,已经成了本地一景

名字也够抓人,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还整出了折耳根面包,天津中医院开的烘焙店卖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北京同仁堂的知嘛健康把店开在商场里,枸杞牛角、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单价16到36元,年轻人拎着小纸袋走得很快

这股风怎么刮起来的,答案不神秘

过去两年,“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平台一路走高,药食同源这四个字成了流量密码,医院和老字号看见需求,顺势把“方子”做进面团里

小红书上“医院面包打卡”的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3.2亿次,热度不输任何网红咖啡

刚开卖没多久,扬州市中医院还专门发了声明,说只有食堂窗口在卖,提醒大家别买到仿冒的

后来一些医院干脆加了限购规则,防止盲目跟风和黄牛囤货

数据也给了这股风正当性

北京博研智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面包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是1865亿元,其中烘焙面包占到1120亿元,功能性面包已经做到135亿元,18到35岁的消费者占比超过六成

更关键的是,2025年整个行业预计能到2003亿元,依然在涨

养生这门生意还扩散到了“养生水”

报告预计2024到2028年中式养生水年复合增速高达88.9%,市场有望在2028年达到108亿元

可是买得热闹,心里那道问号也更醒目了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医生提醒,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有偏性,每个人体质不同,配方很难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

你要把药材放进面包,既要考虑味道,又要兼顾安全和适配度,难度比想象中高

有中医专家直说,这类面包里的中药添加量一般不足面粉的5%,调理效果远不如专业药剂

而且长期吃一种偏性的食材,比如热性体质的人常吃桂圆红枣,可能会更上火

所以与其指望它“对症下药”,不如承认我们买的是味道、文化和一点情绪安慰

我在队里等的时候,前面一个姑娘把纸袋护在怀里,说给妈妈带两个,说不清是不是更健康,但“吃着心里踏实一点”

这句话我记住了,很多消费就是这样,不一定治病,但让人觉得被照顾了

营销专家肖竹青的观点也挺坦诚,他说中式面包不仅是食品,还提醒消费者关注健康、实践养生理念,这本身就是竞争优势

国外也有相似路径

日本几年前兴起药膳拉面,把当归、川芎、枸杞煮进汤底,开头靠新鲜感引流,后来沉淀出稳定客群,但也有人嫌药味重,专家强调不能把它当药

国内更熟悉的是养生奶茶,从2023年起枸杞、桂圆、陈皮、茯苓轮番登场,确实爆过,但也常被质疑添加量少、口感两极分化

这些对比在提醒我们,新鲜感可以带来流量,长期留住人还得靠口感、透明度和理性预期

安全的问题不能忘

2024年年底,湖北一则抽检信息把“豪士小小面包”霉菌超标的话题送上热搜,创始人随后在直播里道歉并承诺在外包装加二维码公开生产过程,十五天内完成改造

这和中式面包不是同一条产品线,但敲了同一记警钟

任何网红食物都该先过安全关,再谈养生感

回到这波热度的“进展条”,数字还在上涨

截至2025年10月,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日均销量稳定在2500个以上,每天排队的人超过80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天也能卖出大约600份

同仁堂知嘛健康旗下门店的中式面包月销突破2万件

这不是一阵风的量级了,是真实的消费场景

可热闹归热闹,理性要跟上

有天我也买了一个枸杞牛角,咬下去甜度收着,枸杞的气味不突兀,配咖啡也不违和,我承认它不可能替代任何处方,但在忙碌的一天里,它像一只拍肩的手,告诉我照顾自己这事可以从一个小口开始

真正让我放心的,不是它叫不叫“八珍”,而是配方透明、来源可靠、品控过硬

对品牌来说,最好把剂量说清楚,把适宜人群、禁忌人群标出来,别玩神秘感

配方能和专业机构联合研发更好

标准化生产和第三方检测也该同步上马

宣传里少一些夸大,多一些使用边界

把“好吃”“安全”放在“养生”前面

对消费者来说

把它当做一口有文化意味的零食就行

真有症状还是去看医生,别拿面包当药

药食同源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科学、标准和节制来配合

如果这三样能落地

中医药的古方就有机会在今天的厨房里焕新

而不是只活在话题里

最终能留下来的,不是最会讲故事的那一批,而是最经得起检验的那一批

来源:海马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