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到!国内“嫌弃”的月饼,在国外居然成了顶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07:00 1

摘要:中秋节一到,朋友圈、微信群就开始刷月饼照片。看似一片热闹,真要问,大多数人是不是都觉得“月饼其实不好吃”?要说国内哪款最“受伤”,五仁月饼妥妥排第一。大家要么转发段子吐槽它是“黑暗料理”,要么干脆把“不发月饼”当成公司福利宣传点。

中秋节一到,朋友圈、微信群就开始刷月饼照片。看似一片热闹,真要问,大多数人是不是都觉得“月饼其实不好吃”?要说国内哪款最“受伤”,五仁月饼妥妥排第一。大家要么转发段子吐槽它是“黑暗料理”,要么干脆把“不发月饼”当成公司福利宣传点。

但有点意思的是,这玩意到了国外,画风完全变了。在我们各种嫌弃的月饼,在别的国家却成了“高贵奢侈品”,很多洋面孔排队抢购。甚至亚马逊平台,普通一盒五仁月饼能标到60美元(折合400多块),是国内价的三倍。德国的流心奶黄月饼,一枚居然卖25欧元,人家当宝一样供着。

这落差未免太大,说出来都觉得人生有点迷糊。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月饼怎么就在国内失宠,在国外却火成“顶流”?背后的3个真相,真想不到。

有些老一辈朋友可能忘不了小时候吃月饼,那时候日子紧,碰上中秋能分到一块月饼别提多美。今天的年轻人看月饼,心态却完全变了。

最直接的,用网友的话说,现在的月饼早就不是“吃的”,而是仪式感和社交货币。你送我一盒我送你一盒,过完节一堆快过期的月饼要么转送,要么堆墙角。你问一圈,有几个是真爱吃月饼的?尤其五仁月饼,不少人小时候被青红丝、咬牙的冰糖吓怕了,都成阴影了。

除了味道,健康观念的变化也让月饼越来越“合不来”。现在大家追养生、低糖、低卡,习惯看配料表。京东去年的一个报告就指出,7成多的消费者买月饼会优先看甜不甜、油不油。动辄一块下去上千大卡的月饼,真的不是人人敢随便吃。一堆新兴口味抢地盘,冰皮、流心、榴莲、巧克力、小龙虾,越花哨越有人买账,传统月饼越来越靠边站。

从数据也能看出,国内月饼销量曾经几年连跌,单年缩水14.3%,确实不是瞎担心。

本以为月饼出海就是卖点“乡愁钱”,赚海外华人。但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像苏州稻香村这类老牌,海外非华裔顾客占到了四成。这说明,外国人也开始凑中秋节的热闹。

这里面的爆点,全靠社交媒体造势。TikTok、ins上各种月饼开箱、试吃短视频,国外网红把切月饼、扯流心当新鲜事,配上各种词夸东方神秘力量,18亿的播放数据,直接带火了全球话题。当老外切开月饼,看到花花绿绿的坚果、流出来的奶黄夹心,会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盲盒”,每一刀切下去都有新发现。人家没有我们的历史包袱,也不管什么青红丝、五仁黑历史,反而觉得配料特别足、有营养,和他们吃能量棒、坚果谷物差不多。

还有个关键,国内商家也绝不傻,知道要卖高价不光靠味道要拿点情怀。各种创意文创新花样,月饼盒子做成故宫文物样式,还有能播放音乐的“沉浸式礼盒”,就差给洋朋友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买的不是月饼本身,是一份“东方文化体验”——这东西送礼显得有品位、拍照好看,传社交圈还能装个逼,是朋友圈的时髦新宠。

有没有发现,国内被各种嘲讽的五仁月饼,在老外那里居然能翻身?这背后其实暗藏“技术革命”。

出口用的月饼和国内的五仁版本,差别可大了。厂商特意做了“减糖减油”,味道没那么齁,主打烤坚果香,口感更像欧美人常吃的点心或者圣诞果仁蛋糕。这就完美呼应了不少国外人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成分里各种坚果、麦麸、蜂蜜,甚至让他们觉得营养满满,自带“能量补给”属性。

还有各种本地化改良。比如广州酒家做了椰枣莲蓉月饼,针对中东市场,南侨食品出了黑巧夹心,贴合同样喜欢甜品但不爱油腻的市场需求。甚至有加拿大人把月饼掰成块搭冰淇淋吃,玩成了“月饼三明治”,老外连怎么吃都重新定义了。

别以为新花样只靠嘴皮子,这玩意离不开供应链和新技术。要大量生产还保证味道不跑偏,又要出国不变质不掉链子,像冰膜保鲜、智能制造这些流程,国内老字号背后都有“大招”。还有国家层面的助力,像RCEP协定降低关税、海关绿色通道、快速通关,这些都帮月饼按时送到国外超市。

听起来风光,但月饼出海面临的“天花板”一点也不低。首先,国外对食品安全要求高到离谱。2023年就有欧盟通报中国出口月饼因添加剂超标被整批退货,损失不小。很多国家对带蛋黄、肉类等馅料直接禁售,比如美加英马,蛋黄莲蓉在超市根本找不到。欧盟还规定包装糖含量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没经过研发认证的企业根本搞不定。

再聊市场本身。西方人对馅料太陌生,有的觉得莲蓉、豆沙吃不惯,咸蛋黄还能被31%的人接受,不少直接评价是“像腌鱼”。品牌看起来破圈热闹,其实利润还是靠国内老本行——以广州酒家为例,境外只占营收的4.6%,增速挺高但并不是挣钱的大头。

还有,国际大牌竞争也激烈,哈根达斯、半岛酒店都来抢月饼“奶酪”。品牌出圈了,但要形成稳定市场,还需要时间和教育成本。

说到底,这出月饼“冰与火之歌”,其实映射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超有趣的变化。谁能想到,国内嫌弃得不要的月饼,在国外因为包装、文化创意和社交传播成了“新顶流”。这说明消费升级不只是吃本身,人家追的是一个文化标签和生活方式。

你怎么看月饼在国内外的反差?今年中秋你家还会买月饼,还是早已靠新式点心取代?不妨留言说说你最喜欢的中秋美食,聊聊你心目中最难忘的“月饼记忆”。

来源:云中遨游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