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
传统
中秋月圆时,好礼正当时
中秋节的来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
中秋节的别名
中秋节也是月圆之日,所以象征着团圆,故有“团圆节”这一别名。
除了这两个名字,你还了解哪些呢?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习俗
不同的地方,甚至是不同的家庭,庆祝中秋的方式都各有差异。下面给大家分享几种常见的活动,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吧~
一、赏月
中秋之夜,人们会在户外或庭院中赏月,享受月光的皎洁与宁静,寄托对团圆、美好的向往。古人认为中秋月球距地球较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因此赏月成为重要习俗。
二、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象征团圆。其形状圆润,内含各种馅料(如豆沙、五仁、奶黄等),最初是祭月的供品,后逐渐成为家人团聚时共享的美食。
三、祭月/拜月
古代有在中秋之夜祭拜月神的习俗,人们会在庭院中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向月亮祈求平安、丰收。如今部分地区仍保留这一传统,更多是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猜灯谜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在公共场所悬挂灯笼,灯笼上写有谜语,供人猜解。这一活动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五、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时节桂花盛开,人们会食用桂花制作的糕点、糖果,或饮用桂花蜜酒,感受桂花的香气,增添节日的浪漫氛围。
嫦娥奔月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
嫦娥奔月神话最早的母本来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后羿在山中狩猎时,在一颗月桂树下遇到了美丽的嫦娥,于是后羿以月桂为证,与嫦娥结为夫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这段话讲述的是:后羿在西方昆仑山的女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颗不死灵药,这颗不死药非常珍贵,后羿将它交于嫦娥保管。
可是他有位叫做逢蒙的弟子听闻此事,想把仙药据为己有,便去抢夺。
嫦娥万般无奈之下只有服下它,结果吃了仙药的嫦娥身体变轻,飞到了月宫,变成了月宫仙子。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