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比俄罗斯多了一个白字,真是因为白俄罗斯人皮肤更白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10:35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每次说起“白俄罗斯”这个国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他们是不是皮肤比俄罗斯人更白啊?"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认同故事。

从古老的斯拉夫部落迁徙,到蒙古帝国的西征,再到现代国际政治博弈,这个小小的"白"字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么,白俄罗斯的"白"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真的是因为当地人皮肤颜色更白吗?

说起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渊源,就不得不提13世纪那场改变东欧命运的蒙古西征。

1240年,蒙古帝国的铁骑踏平了基辅,金帐汗国随后统治了大部分俄罗斯地区长达240年。这段历史把原本同源的东斯拉夫人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支。

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混乱。蒙古军队所到之处,城市被焚毁,人口锐减。

面对这种灭顶之灾,东斯拉夫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部分人选择了屈服于蒙古统治,日后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俄罗斯人”。

而另一部分人则逃往西部,投入了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怀抱,这些人就是今天“白俄罗斯人”的祖先。

这种历史选择造成的影响深远。接受蒙古统治的俄罗斯人,虽然短期内受尽苦难,但却学习了蒙古人的帝国统治模式,为日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而逃往西方的"白俄罗斯"人虽然避免了蒙古铁蹄的直接统治,保留了更纯粹的斯拉夫文化传统,却也失去了建立强大国家的历史机遇。

这段历史经历也是"白俄罗斯"这个名称形成的关键节点。

正是因为这部分罗斯人没有受到蒙古统治的"污染",保持了相对"纯净"的斯拉夫血统,才被称为"白色罗斯人"。

这里的"白",象征的是纯洁无瑕,而不是肤色上的差异。

虽然"白俄罗斯人皮肤更白"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白俄罗斯的纬度确实较高,气候更冷。但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个"白"字的含义远比肤色复杂得多。

早在11世纪,"白色罗斯"这个称呼就已经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了。

1135年的编年史首次记载了这个名称,当时指的是以波洛茨克为中心的公国。

这比蒙古西征还要早100多年,说明"白色"这个标签并非单纯因为蒙古入侵后的民族区分。

从文化角度看,白色在东斯拉夫民族传统中有着特殊意义。白俄罗斯的民族服饰大量使用白色元素,传统建筑也多以白色为基调。

这种对白色的偏爱可能来源于更古老的斯拉夫异教信仰,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和神圣。

有趣的是,在古代地理观念中,方位也常与颜色相联系。东方为青(或蓝),南方为赤(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

白俄罗斯位于基辅罗斯的西北方向,按照这种色彩——方位联系,称其为"白色罗斯"也符合古代地理命名逻辑。

此外,语言学上的巧合也为这个名称增添了魅力。

"白俄罗斯"在白俄语中是"Беларусь"(Belarus),其中"Бела"(Bela)确实意为"白色"。

当这个词被翻译成中文时,"Bela"的发音"拜"与中文"白"字发音相近,形成了一个音译和意译完美结合的翻译案例。

要彻底理解白俄罗斯的民族认同问题,还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斯拉夫人迁徙史。

在6-8世纪,斯拉夫人从波兰维斯瓦河谷向外扩散,其中一支东斯拉夫人定居在第聂伯河流域。

到了9世纪,这些东斯拉夫部落联合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正式名称为"罗斯国")。

862年,北欧瓦良格人(维京人)留里克受邀统治东斯拉夫部落,这一年也被视为罗斯国的建国之年。

当时的罗斯国是一个松散的封建联邦,包含多个公国,每个公国都由留里克王朝的成员统治。

随着时间推移,基辅罗斯逐渐走向分裂。到12世纪,这个庞大的封建国家已经分化为多个相互争斗的小公国。

波洛茨克公国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今天白俄罗斯地区的前身。这支罗斯人开始自称"白色罗斯",与其他罗斯人区分开来。

13世纪蒙古西征后,基辅罗斯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东部地区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庸,发展为今天的俄罗斯;西南部地区后来形成了乌克兰;而西北部则是今天的白俄罗斯。一个民族就这样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国家。

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反映在文化和语言上。

虽然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同属东斯拉夫语族,彼此之间有很高的相似度。

但经过几个世纪的分离发展,它们已经成为了三种独立的语言,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特色。

2018年,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正式要求中国改变"白俄罗斯"的译名。这看似是个小事,背后却暗藏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提出这一要求的主要目的是强调白俄罗斯的独立主权地位,试图摆脱"俄罗斯附属国"的印象。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白俄罗斯一直面临着一个尴尬处境:

一方面,它渴望展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又高度依赖俄罗斯。

改名就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手段。

通过更改国名翻译,白俄罗斯希望向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是一个有自己历史和文化的独立国家,而不仅仅是俄罗斯的一个附庸。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这一事件保持了沉默,这也体现了俄白关系的微妙之处。

普京默许了白俄罗斯的这种独立表态,但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没有因此削弱。

1997年签订的俄白联盟条约至今仍然有效,两国在军事、经济等领域保持着高度合作。

对于普通白俄罗斯人来说,国名翻译可能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但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们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又无法完全摆脱与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纽带。这种矛盾心态,或许正是白俄罗斯人民集体身份的真实写照。

回到现在,白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并不长。

直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才真正获得了完全的独立地位。但这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从东斯拉夫部落,到基辅罗斯公国的一部分,再到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领地。

后来又并入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白俄罗斯的历史就像一部不断被重写的书,每个时代都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17世纪中期,俄乌合并是东斯拉夫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但白俄罗斯并未参与其中,而是继续作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存在。

直到18世纪末,随着波兰的三次分割,白俄罗斯地区才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白俄罗斯人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他们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分合与变迁,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

白俄罗斯语中有句谚语:"历史是用血和眼泪写成的书。"对于这个国家来说,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从古老的斯拉夫部落到现代主权国家,白俄罗斯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挣扎。

而那个看似简单的"白"字,承载的不仅是语言和民族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白俄罗斯"的"白"字远不只是形容肤色,更多是关于民族认同、历史选择和文化传承的记忆符号。

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承载了一个民族千年的集体记忆和复杂情感。

下次再听到“白俄罗斯”这个名字,或许能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和政治关系了吧!

信息来源:东欧历史研究中心《斯拉夫民族发展史》、《金帐汗国与东欧历史变迁》、莫斯科大学东欧研究所《东斯拉夫民族分化研究》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