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这场球,打到最后女单决赛,场上的两个人是孙颖莎和王曼昱,这俩人碰上,基本上就是国乒女队最高水平的对决了。可比赛打下来,感觉味道有点不对,球场上不光是乒乓球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些别的动静,让这场本该纯粹的较量多了些场外的插曲。
北京这场球,打到最后女单决赛,场上的两个人是孙颖莎和王曼昱,这俩人碰上,基本上就是国乒女队最高水平的对决了。可比赛打下来,感觉味道有点不对,球场上不光是乒乓球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些别的动静,让这场本该纯粹的较量多了些场外的插曲。
最后王曼昱赢了,4比2,这个结果让不少赛前看好孙颖莎的人感到意外。孙颖莎为什么输了?王曼昱又是怎么赢的?这中间的事,光看比分可看不出来。
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王曼昱准备发球,现场总会有些不合时宜的声音出来。这事儿吧,看直播的观众可能听得不明显,但在现场,那种突然的喊声或者噪音,对一个正全神贯注准备发球的运动员来说,影响是不小的。
这也不是王曼昱第一次碰上这种事了,之前还有人拿晃眼的灯光去干扰她。赢球本来就不容易,还要分心去对抗这些盘外招,对运动员的心理是个考验。 有人说这是主场优势,可这种“优势”真的光彩吗? 王曼昱硬是顶着这些东西拿下了比赛,这份专注和定力,确实不一般。
孙颖莎开场就拿下了第一局,势头很猛。按理说,王曼昱应该压力更大了才对。可从第二局开始,场上的局面变了。王曼昱好像一下子把包袱给扔了,整个人都打开了,打得特别释放。
她的反手进攻衔接发球,给孙颖莎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尤其是两个人的多板相持球,能明显感觉到王曼昱的力量和旋转都上来了。她整个人豁出去打,那种爆发力让孙颖莎在对拉中开始吃力,失误也跟着多了起来。有时候打球就是这样,心态一变,手上的感觉就全变了。
这次大满贯,孙颖莎的签运真算不上好。从第二轮开始,她就一头扎进了“内战”堆里,连续碰上好几个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个规定,场边是没有主管教练指导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战术布置,到场上应变,再到暂停时机的把握,全得孙颖莎一个人扛。一场球自己算计下来就够累了,她这还是一场接一场。体能上的消耗是一方面,精神上的那种持续紧绷,才是最磨人的。决赛场上,我们看到孙颖莎的战术变化不多,可能真的不是她不想变,而是持续高强度的自我消耗,让她到了决赛已经没有更多精力去琢磨新东西了。
多拍相持,谁的劲儿更足
乒乓球打到顶尖水平,比的就是那一口气,尤其是在多拍来回中。这场决赛,王曼昱在相持环节展现了她的厚度。
当比赛陷入僵局,一板一板来回的时候,能顶住并且还能主动加力变线的一方,就占了上风。决赛后几局,王曼昱就是这么做的。孙颖莎打出的球质量不低,但王曼昱总能用更足的劲儿给顶回去,甚至还能反客为主。这种力量上的压制,让孙颖莎打得越来越被动,最后输掉比赛也就不奇怪了。
一场决赛,既有运动员之间技术和心理的博弈,也有赛场之外因素的干扰。王曼昱的胜利,来之不易;孙颖莎的失利,也确实有客观原因。现场看球的和在电视机前看球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你们觉得场外那些声音对运动员影响到底有多大?
来源:哈珀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