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昨天,2025年10月1日,安徽合肥的 BEST 项目杜瓦底座成功落座,标志着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主体工程全面转入加速推进阶段。这个装置高约20米,直径约28米,重量约400吨,相当于100头大象的重量。这么大的体积,这么重的重量,安装精度却要控制在毫米级
中国科学家离“人造太阳”又近了一步 #核聚变 #人造太阳 #
朋友们,咱们中国的“人造太阳”预计真的要在2030年发光了。昨天,这个重要的科研成果被各大媒体转发,但是没人讲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就在昨天,2025年10月1日,安徽合肥的 BEST 项目杜瓦底座成功落座,标志着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主体工程全面转入加速推进阶段。这个装置高约20米,直径约28米,重量约400吨,相当于100头大象的重量。这么大的体积,这么重的重量,安装精度却要控制在毫米级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团队采用了航天级的姿态控制系统,精确控制主氦制冷机的移动和对接,创造了国内超大型设备安装的新纪录。
这个消息的时间点很特殊啊,就是上个月,我们才刚刚庆祝了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50周年。现在我们的科学家要让“人造太阳”发光了呀。实际上,我们从去年就开始频繁地放出核聚变的消息。去年,我们实现了千秒万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打破了世界纪录。今年更是大招不断:
1. EAST 装置实现了 1 亿摄氏度下 1066 秒的稳态长脉冲运行。
2. “中国环流三号”进入了稳定的聚变燃烧阶段。
3. 新奥集团的“玄龙-50U”球形环装置首次实现了氢硼聚变的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科学成果不仅出现在《自然》等顶级期刊上,更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等权威专家的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更是预测:“人类历史上第一盏完全靠核聚变发电的灯,很可能在中国诞生。”
其实不光是科学家们在努力,很多国内的民营企业也在参与其中。主导 BEST 项目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其股东就包括中石油昆仑资本、蔚来汽车、国元金控集团、科大讯飞、中科玖源、合肥产投集团、合肥鑫泰集团等企业。这样一个国家级的战略项目,居然看到了“国家 + 地方 + 民营”三重资本共同驱动的力量,这也太浪漫了吧!
而项目的供应链也十分豪华,包括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等在内的 16 家 A 股上市公司已经正式披露参与到项目中。我相信,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帮助我们的科研人,那就没有什么叫做梦想遥不可及的。
核聚变一旦成功,将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别的国家还在想着如何储能的时候,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我们的电网能不能直接断掉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欧洲、日本等各个国家都在大力研发核聚变技术的原因。但是他们跟我们一起卷的话,那真的就是纯属浪费钱了。尤其像欧盟主导的 ITER 大项目,从 2006 年开始,联合了 35 个国家,花了 200 多亿欧元,结果至今无果,最近更是闹出内部纠纷。这就是典型的国外大锅乱炖项目,想短期内看到成果是不可能的。还是得看我们中国是怎么做的,明确目标,分段实现,才是最高效的。而且更关键的是,我们的项目基本都是在国内自主推进,这就保证了整个技术的底层安全。
所以,各位,再过 5 年,我们可能就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核聚变技术的国家了。到时候,我们就不光只有宇航大国、军事大国的名号了,我们还将成为新的能源大国。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