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沂市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近年来,沂水县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启动“百千工程”,深化实施“惠民礼葬”殡葬改革,并逐步建立起全方位、整链条、系统性改革的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机制。推行殡葬改革以来,全县7.5万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
临沂市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近年来,沂水县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启动“百千工程”,深化实施“惠民礼葬”殡葬改革,并逐步建立起全方位、整链条、系统性改革的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机制。推行殡葬改革以来,全县7.5万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节约社会殡葬支出18亿元,极大减轻了当地群众的经济压力和思想负担,节省土地1400多亩、木材5.5万立方米,遗体运输黑车、殡葬服务黑中介、棺木纸扎、私自修坟建墓等乱象也逐渐消失。
“生态化”让生命回归自然之美
站在沂水县龙山公墓观景台远眺,蜀桧苍翠,侧柏成墙,大理石卧碑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道托镇胡家旺村退休的老支书惠怀治,如今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以前村里人讲究‘入土为安’,现在大家更崇尚‘入林为安’。”他指着墓区介绍,“这里的100米长廊于花海中蜿蜒,5万株花草在四季轮转中诉说着生命轮回。”
沂水县沂城街道公益性公墓生态安葬园区。
在沂水县,像龙山公墓这样采用生态安葬的公墓并不少见。
来到沙沟镇张马旺山公墓,远远可以看到一片茂密的松树林,走近才注意到松树下排列的墓穴。这里“一墓一景”,墓区绿化率达80%以上。
作为全县生态安葬工作试点地区,沙沟镇3年多来依自然山势建设了以花葬、树葬、草坪葬为主的12处生态葬墓区。“我们先后投入10万余元建设生态安葬区,并率先在五保户、困难户中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给予500元补助,得到了全镇村民的大力支持。”沙沟镇殡改办主任丰成团介绍。
四十里堡镇金銮福泽生命纪念园是沂水县2017年新建的公益性公墓,一旁紧挨着的是村里1979年建设的老墓地。墓地入口处的标识牌上记录着两组数据:同样79.9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在公益性公墓内可建24套墓穴,而在老墓地内只能建1套墓穴,安葬两名逝者,占地面积相差二十几倍。林家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录说,“老墓地里,每个坟头占地约33平方米,此外,村里有每年给坟头添土的习俗,所以坟头越变越大,加上预留空间、祭拜场地和通道,1处老墓地占地接近80平方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约为1.2亿,巨大的农村潜在殡葬用地需求,与有限的殡葬土地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保障公益性的基础上,如何更符合节地生态要求,逐渐成为各地殡葬改革中的新课题。
近年来,沂水县着力在“生态化、园林化”上抓创新、求突破,不断改进墓穴安葬形式,积极推广“深埋式小型化墓穴”,用可降解式骨灰容器深埋骨灰,地面安放微小化纪念设施,每亩地可建设双穴600套以上,极大节省了土地和资金。同时,为每处公墓配建以“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为主的生态安葬区。目前,全县共建公益性公墓170处,其中生态安葬区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
在规划建设上,沂水县出台了《公益性公墓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我们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群众的原则,将公墓服务辐射半径控制在3公里左右,每亩地不低于200套双穴的密度建设,全部采用大理石卧碑,地上不留基座,在做好绿化美化的同时,配设集中祭祀区、看护房、卫生间、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沂水县民政局负责殡改工作的肖丰介绍。
生态公墓,“建”是前提,“用”是目的,如何管好用好,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的政策是进墓全免费,县财政对群众墓碑刻字给予100元补贴;对使用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态葬形式的给予一定奖励。”谈及惠民措施,肖丰娓娓道来。通过疏堵结合,沂水县起大坟头的风气迅速得到遏制,公墓安葬率近年来一直保持100%。
为提升便利性,沂水县创新推出了“智慧殡葬信息平台”。“我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看到公墓、殡仪馆、车辆等服务场所监控视频,也可以用手机追踪和管理各项殡葬工作,高效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工作人员袁玲所说的“手机”就是平台手持终端,“它还能系统集成全县公墓位置和使用情况数据,形成全景图像,实现与多部门的数据共享。”
此外,平台推出的“网络寄思”模块,让不能亲临墓地的亲人可以随时随地缅怀亲人。
“公益化”让群众不花钱
就能办好“身后事”
春日的清晨,在沂水县诸葛镇暖阳村广场上,一场特殊的追思会正在举行。
“各位亲友、各位乡邻,老人不幸于2025年1月20日5时逝世,享年90岁。老人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积极参加劳动,样样工作做在前面。他是乡亲们的好邻居,儿女们的好家长……”暖阳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王中远手持话筒,正讲述着去世老人生前勤勉持家的故事。
“以前办白事要摆两三天的流水席,现在简办追思会,省了钱,还庄重体面。”老人的儿子红着眼眶说,“以前有很多村民不理解,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殡葬改革的好处,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完成葬礼,慢慢地都接受了”。
这是诸葛镇推进殡葬改革以来举办的第2900场追思会,也是这个沂蒙山腹地小镇移风易俗的生动缩影。
曾经,“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实问题,还伴随着巨大的殡葬支出负担。“沂水县人口有120万,每年去世人数约9000人。改革之前,群众办一场葬礼,加上修坟、立碑等支出,户均花费2.5万元左右,算下来每年全县用于殡葬的社会支出高达2亿多元。”肖丰算着一笔开支账。
在此背景下,2017年沂水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动殡葬全免费改革,凡沂水籍在沂水去世的民众,遗体接运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墓穴和墓碑费全部免除,相关费用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
王中远回忆,按照县里的要求,每处公墓要辐射周边10个左右的村居,符合村庄发展规划、土地规划等,严禁占用耕地和林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周边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起选址,征求村民意见后,经民政、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审批,公墓的位置才算定下来。
如今,沂水县的殡葬全免费改革每年惠及9000户逝者家庭。
“惠民礼葬”是沂水县殡葬改革的核心要义。所谓“惠民”,就是殡葬环节全链条免费。“礼葬”就是用政府倡导的“追思会”丧礼新模式取代旧丧礼仪,彻底消除群众治丧经济压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为实现殡葬改革长治长效,沂水县在县级层面设立沂水县公墓管理中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公墓建设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并提炼形成《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明确“逝、殡、葬、祭”各环节具体规范。同时,各村居规范组建红白理事会,乡镇每季度对理事会成员进行全员培训,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为了改革的顺利推进,县里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我们把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火化设备安装维修、燃油、水电暖等运行费用和职工工资全部由县财政保障,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统一骨灰盒材质和型号,由政府集中采购,交殡仪馆向逝者亲属免费提供;遗体冷藏、整容、火化和悼念厅、守灵室使用等收费项目全部免除,殡仪馆不再向群众收取任何费用。”肖丰介绍。
对于群众比较关注的运输费用问题,肖丰解释说,“遗体运输由乡镇在本辖区协议确定服务人员,车辆由服务人员按标准自行购置,殡仪馆负责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并统计汇总运输数量和费用,县财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月直接打款支付,真正把殡仪工作做成公益事业、民生事业。”
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最大限度消除了遗体运输黑车、殡葬服务黑中介等灰色产业的生存空间,让公益性成为殡葬行业的基本底色。
“人文化”让肃穆殡葬更有人情味
在公益公墓建设进程中,逝者的物理遗存越来越少,相对而言,精神性的遗存即生命文化的保留,显得越来越重要。
将“惠民礼葬”写进村规民约,潜移默化,变无形为有形,是沂水县殡葬改革顺利推进的一个文明保障。
“追思会”是沂水县殡葬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主要内容,追思会的主持人一般是逝者所在乡镇的领导干部,宣读逝者生平的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沂水的追思会体现的正是对生命文化、精神遗存的重视与培育,突出了殡葬改革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功能,与公益性公墓融合后,显得更有人情味。”肖丰表示。
追思会的人情味体现在一处处的细节中。走进道托镇吴家官庄村,公墓的服务柜里整齐码放着黑纱、白花、孝牌。村党支部书记李中华在清点新到的追思会音响设备,“上周刚办完李奶奶的追思会,她女儿特意从潍坊寄来这些设备表示感谢。”追思会上,社区制作的《亲人追忆录》让很多人泪目,李奶奶照片安详在列,册子里不仅有逝者生平,还有追思会的情况记录。
这种文化浸润正在改变着乡村的丧葬观念。在韩家曲村,82岁的赵大娘把原来准备的寿衣钱捐给了村孝善基金,“活着的时候享福了,走了就别再折腾孩子了。”她的决定带动了十几位老人加入“厚养薄葬”倡议。而在花沟村的“共享餐厅”,村民王大姐边收拾碗筷边说:“以前办白事要借遍全村的桌椅,现在村集体提供场地,四菜一汤的标准,省钱又省心。”
夜幕降临,福安公墓的太阳能路灯次亮起。带着孩子散步的村民王兴花经过这里,指着文化墙上的“二十四孝”故事轻声念给孩子听。曾经令人忌讳的墓园,如今成了传承孝道文化的教育基地。正如道托镇党委书记王军军在殡改推进会上所说:“我们改变的不仅是安葬方式,更是在重建乡村的精神家园。”
除了在殡葬礼仪中赋予文化传承的功能,如何在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管理中融入生命文化元素,也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公墓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墓志铭文化,每一块墓碑上都刻着不同的墓志铭,这些墓志铭可以是逝者生前的人生信条,也可以是对子女的教导,人们在阅读之后,对于人生会产生更多思考与感动,这也是对生命文化的传承。”肖丰谈到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有自己的见解,“一处文化氛围浓厚的公墓,不仅不会让人觉得阴森恐怖,反而能触动生者的心灵,引人静思、导人向善。”
殡葬服务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告别的温情,是关乎群众“身后事”的“大民生”。谈到沂水县殡葬改革工作的未来,肖丰信心满满。“我相信殡葬改革会越来越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我们要让‘逝有所安、丧有所尊、思有所依’成为我们守护生命尊严的基本信条。”
从青山白化到生态安葬,从大操大办到追思缅怀,沂水县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触及灵魂的变革。每年2000万的投资,15万个墓穴的数字,6万多场追思会的回响,最终汇成120万群众心中文明新风的浸润。
当“百千工程”的年度号角再次吹响,当新栽的侧柏在春风中舒展枝叶,这个沂蒙革命老区大县正在用殡葬改革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答卷。
(作者单位:付心泳,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农业农村局;李爱胜、欧瑞强,临沂市沂水县农业农村局)
总监制:姚卜成监 制:韩世雄编 辑:张琼文来源:中国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