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ABC中国大学排名按期公布,此次榜单不但显示了广东高校在国内范围的新走向,也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有关教育改革、科研更新以及人才造就升级的总体画卷。从排名上可以看出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在国内仍然占有优势并且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以及多方面的进步。
2025年的ABC中国大学排名按期公布,此次榜单不但显示了广东高校在国内范围的新走向,也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有关教育改革、科研更新以及人才造就升级的总体画卷。从排名上可以看出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在国内仍然占有优势并且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以及多方面的进步。
此次排名中山大学排在全国第15位,保持广东高校第一的名次,继续坐稳全省教育“龙头”位置。华南理工大学紧随其后排名27,南方科技大学也有43名进入全国前50,三所高校组成了“中大+华工”的双龙头加上“南科大”新秀的组合领跑阵容,广东教育整体竞争实力加快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大学表现非常优秀,今年首次闯进全国前60名,这是省内新起之秀崛起的信号。
除了上述那些出名的顶级院校之外,广东省内其它传统的强劲大学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比如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一些老牌学校依旧在各自擅长的专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医学类院校领域以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为主导,这两所学校分别排名全国第81位、第131位,业界形象地称其为广东医学界的“双子星”。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在精准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国内遥遥领先。这所学校每年科研经费超过35亿,学术研究有强力支撑,该大学培养高质量医疗人才成果显著,其应急医学体系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毕业生在顶级医院的就业率多年保持92%以上。
语言类和艺术类的高校各有特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凭借148位排在语言领域上保持优势,广州美术学院凭借280名的名次显示出了广东艺术院校的实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类高校虽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中的研究型大学,但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内的深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还有一些不是位于中心城市的地方性高校也冒出了头,汕头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虽然分别排在了149名和249名的位置上,但是已经在一些方面展现出了可期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以应用型教育为主打的大学,在此次排名中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佛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分别位列全国261位、298位,持续性突破显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高校正逐渐为地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近些年,伴随着国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战略快速前行,广东高等院校在科研创新、产业合作等上面也达成了不少实际性突破。五邑大学是一份范本,高校凭借“侨校+工科”的特色定位,走完一段“地方性高校逆袭”的路。今年这所学校的排名达到了全省第21名,全国第333名。这所学校现代产业学院更是开创了 “入学即是入职,毕业即是上岗” 的新形式,在本科就业质量上更是在全省排前五!五邑大学带头的“华侨华人创新学院”,用数字化办法来守护侨乡文化,这个成果已经达到了国家级的影响水平。
惠州学院的表现与亮点也同样不能忽略,其在全国排名上升到了402位,并且和产业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引领地区发展潜质。校内“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已成为粤港澳服装智能制造技术转型的重要推手,联合新能源巨擘亿纬锂能攻克固态电池量产难关,为新能源技术更新换代给予关键助力。惠州学院也创办了“湾区乡村振兴学院”,采取“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现在粤东农产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0亿元。
被称作“工匠摇篮”的深圳技术大学也有突破,这所学校以培养面向实践的人才为取向,在今年达到了全国第375名的位置。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绿色化工上做文章,致力于低碳产业转型;而肇庆医学院的定位则是基层医疗服务,在区域内的医疗资源供给上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学术研究与学科创新也正在给广东的教育带来新的动力,在全省范围内的许多高校都在加大科研投入,中山大学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其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每个国家级项目中都能获得重要成果。各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也越来越深,成为促进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新的、跨学科的领域也随之出现,改善了人才培养和科研需求之间相衔接的方法。
广东高校的进步不光从排名变化上能看到,也从它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帮助国家战略层面的角度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医学、 不管是在工科还是语言和艺术领域,总体上“头部高校领头、腰部学校发力、尾部院校突围”的格局渐渐显现出来。广东高校从产学研结合、人才定制化培养、打造特色化研究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已经全方位融入到国家和地方发展之中。
这种积极的响应国家战略的整体行为,事实上也是广东高教快速发展的一个剪影,面向未来,我们看到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熠熠生辉,也期待更多的深圳大学,五邑大学,惠州学院等高校在新的领域上全面开花。无论从区域平衡、还是产业支持角度看,广东高校全面崛起都是教育的胜利更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希望。
来源:小李看世界一点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