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25岁的智利裔女演员菲丽西亚·蒙特阿莱格雷,在自己生日当天给刚订婚的未婚夫伦纳德·伯恩斯坦写了封信。
1947年,25岁的智利裔女演员菲丽西亚·蒙特阿莱格雷,在自己生日当天给刚订婚的未婚夫伦纳德·伯恩斯坦写了封信。
信里满是爱意,但字里行间总透着股不安,她抱怨伯恩斯坦从没真正跟自己表达过感情,总觉得两人之间隔着点什么。
其实,看到这段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只是小情侣间的普通别扭,没成想几个月后,这婚约居然真的告吹了。
早在1946年两人刚认识的时候,这份感情就带着矛盾。
那时候他们靠书信往来,字里行间挺热烈,可又藏着不安。
伯恩斯坦甚至跟菲丽西亚说过,自己梦到“同一天既要见她,又要见一名男孩”。
其实,这梦一出来,谁都能感觉到伯恩斯坦的纠结,只不过那时候没人想到,这份纠结会贯穿他们后来的很多年。
婚约取消后,两人整整分开了四年。
这四年里,伯恩斯坦的事业可是一路往上走。
1948年他去以色列指挥了场音乐会,那还是以色列建国后首场国际规格的演出,当时吸引了超万名观众,当地媒体都叫它“文化破冰之举”;
1949年又第一次上了电视,还是NBC的平台,算是开了古典音乐大众化传播的头,听说当期收视人数超500万;
到1950年,还帮百老汇《彼得·潘》作了曲,里面《I'm Flying》那段,直到现在还有人翻唱。
本来想觉得伯恩斯坦这四年光顾着搞事业,早把菲丽西亚忘了,可1951年的时候,两人居然又走到了一起,还结了婚。
结婚前,菲丽西亚其实早知道伯恩斯坦是双性恋,情史还挺复杂,可她还是选择了妥协。
1951年底,她直接跟伯恩斯坦说,“你是同性恋,或许永远不会改变……如果你的健康与内心安宁依赖于某种模式,那你就必须如此。
”还提出了个“隐秘协议”,允许伯恩斯坦保持和男性的关系,但必须谨慎隐秘,她愿意用温柔和尊重维系这段关系。
其实,看到这个协议的时候,我挺心疼菲丽西亚的。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对LGBTQ+群体的压力可不是一般大,要是伯恩斯坦的性取向公开了,他的事业说不定直接就停了。
就像同期的作曲家塞缪尔·巴伯,因为性取向就面临过不少舆论麻烦。
如此看来,菲丽西亚的退让,不光是因为爱,更是被时代推着走的无奈,她不想让爱人的才华被埋没,只能自己扛下这份委屈。
婚后没多久,两人去墨西哥度蜜月,伯恩斯坦在那儿还写了歌剧《大溪地的烦恼》。
那之后,他就迎来了创作高峰,《美妙小镇》《康第德》《海滨》配乐,还有后来火遍全球的《西区故事》,都是这时候出来的。
不过写《西区故事》的时候,伯恩斯坦可没少闹心。
他想把乐曲写得“歌剧化”,可团队里有人不同意,两边吵来吵去,他情绪低落到不行。
这时候,又是菲丽西亚站出来给了他支持。
她专门写信鼓励伯恩斯坦,“不要放弃,你的音乐才是作品的诗意所在。”
其实,要是没有菲丽西亚这份鼓励,说不定《西区故事》就少了那份独特的味道。
那部作品后来还因为风格争议跟导演杰罗姆·罗宾斯吵过,罗宾斯想更贴近百老汇的通俗风格,伯恩斯坦却坚持加歌剧式的咏叹调和复杂和声,光《Tonight》那段的编排就吵了好几周。
最后伯恩斯坦的想法被保留,1957年首演后还提名了托尼奖,成了音乐剧和歌剧融合的里程碑。
可这份创作的荣光,没能让他们的婚姻一直稳下去。
1958年,伯恩斯坦成了纽约爱乐的音乐总监,这可是个大荣誉,之前这职位大多是欧洲指挥家担任,他是首个美国本土总监。
但职位一高,事儿也多了起来。
他在任期间搞了“年轻人的音乐会”系列,一年要指挥超100场,还总得出差,每年跟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到3个月。
聚少离多的日子久了,伯恩斯坦的婚外情也多了起来。
一开始菲丽西亚还能按“协议”来,只要求他保持体面和隐秘,可伯恩斯坦后来越来越放纵,慢慢就突破了菲丽西亚的底线。
1976年,菲丽西亚实在忍不住了,让他跟年轻恋人汤姆·科思兰断了,不然就别回家。
没想到伯恩斯坦居然选了恋人,直接搬了出去。
这事刚过没多久,菲丽西亚就被查出了肺癌。
她痛苦地说,丈夫的背叛让自己身心俱损。
其实,听到这话我特别能理解她,自己退让了那么多年,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换谁都受不了。
不过伯恩斯坦这时候倒醒了过来,带着满满的愧疚回来照顾菲丽西亚,直到1978年她去世。
传记作者亨弗里·伯顿后来评价说,“菲丽西亚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爱,他从未真正走出丧妻的打击。”
菲丽西亚走后,伯恩斯坦虽然还在全球指挥、写新作品,可整个人都没了以前的劲儿。
1979年接受采访时,他引用了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诗句,“夏天曾在我体内歌唱,如今已不再。”
不过他又补充了一句,“夏天仍在我心中歌唱,虽然不再像从前那么频繁。”
其实,这句话听得人鼻子一酸,能感觉到他心里的遗憾有多深。
传记作者说,这是他把丧妻之痛转化成了对人类自由的渴望。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过度解读,可看到1990年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我信了,那场音乐会结尾,他指挥了《西区故事》的组曲,谢幕时还说,“这是我写给菲丽西亚的歌。”
1990年10月9日,伯恩斯坦宣布退休,五天后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2岁。
他这一辈子,确实矛盾得很,一边是指挥台和作曲的荣光,一边是家庭和欲望的拉扯;一边有菲丽西亚用爱和退让撑起的温暖,一边又因为自己的放纵亲手打碎这份温暖。
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伯恩斯坦的“另一面”不是什么污点,就是个天才在时代和人性里的真实样子。
他的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不光是因为技巧好,更因为里面藏着他婚姻里的痛和爱。
就像那句话说的,艺术永远离不开人生的体验,而那些曾经的家庭裂痕,最后都变成了他生命旋律里最动人的低音。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