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束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采访时,天色已晚。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新阳镇胡家大庄村,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就是从这里北渡渭河的。不远处是画卦台,传说伏羲当年曾在那里画出八卦图。八卦图,就是附近的地形图。如今,图中的山岭已种满香甜的水果。被革命血液滋养的金色渭河,奔
天水广为人知的花牛苹果,是新中国的苹果。1952年,原天水地委就与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下属的西北果树所合作,在天水县花牛公社花牛寨村(今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建设苹果山地栽培示范点。1956年,花牛寨村先后从河北、辽宁引进栽植红元帅、金冠、国光等10个苹果苗木品种。这些果树均长势良好,其中红元帅色、形、味俱佳,1964年在全国果品评比会上一举夺魁。1965年9月,花牛寨村挑选出两箱苹果寄给毛泽东主席。这是人民对党、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真挚情感。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致函,代表毛主席向花牛寨村社员致谢。同年,花牛寨村的红元帅首次运到香港试销,在香港国际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夺得世界王牌苹果称号。因当时技术人员在苹果包装箱右上角用铅笔注上产地“花牛”二字作为识别标记,“花牛苹果”之名也由此得来。此后,花牛苹果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他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经过70多年培育发展,花牛苹果品牌更响亮了。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他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花牛苹果,是麦积脓名的致富果。
“总书记非常随和、亲切、和蔼。”回想起当时和总书记的交流,花牛镇廿铺村村民武双泉满脸都是幸福,“我们都感谢总书记,也感谢市、区政府,有党的领导,有好政策,才有好日子。”
不谋而合的愿景
武双泉是1969年生人。现在他和老伴种26亩花牛苹果,家里建有三层的大房子,他又给儿子买了楼房。家里有两台车,儿子一台,他自用一台。
“现在这样的日子,是过去没有办法想象的。”武双泉感慨地说。2005年上南山流转土地经营果园以前,他自种2亩花牛苹果,产量不高,品质也一般,次果较多。为此,他不得不进行多种经营:到建筑工地打工、养鸡、做小商贩……即便这样,日子也很拮据。“我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要买一本词典,38元钱,还得向邻居借钱。”武双泉说。
2005年,带领武双泉上山种苹果的是同村村民武正全。武正全最初以贩卖花牛苹果为营生,后来看到花牛苹果不愁销路,决心自己种。“别的地方想种又种不了,就决心自己种。”他说,“放着这么好的区域优势不利用,实在太可惜了。”
除了觉得种苹果稳赚不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土地流转政策已经呼之欲出,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2003年,武正全流转60亩土地种植花牛苹果,为了确保果园的收成,他投资12万元建设抽水、蓄水设施,用于果园灌溉。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与区委、区政府不谋而合。
“2005年,区领导上山考察,想在南山建设万亩花牛果园,看到我在浇水,就跟我交谈,了解情况。”武正全回忆说,“领导说,如果你能动员你的伙伴把种植规模扩大到500亩,政府就免费帮你把路修到山上、水抽到山上、电拉到山上。”
武正全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带到村里,最终13户农民一起流转了500亩果园。“大家当时都有很大的决心,做买卖的不做了,开拖拉机的也不开了,全身心投入到果园建设,开始搞土地整理。”武正全说。
2005年底,500亩果园土地整理好,麦积区政府兑现诺言,无偿为他们提供树苗,随后进行万亩果园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后的花牛苹果产业大发展打下基础。
500亩果园建成后,武正全带头成立了苹果协会。2008年12月,随着种植成员的增加,苹果协会解散,成立天水市麦积区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武正全担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现在,这个合作社已有成员112人,其中核心成员63人,经营面积5600多亩,其中标准化优质花牛苹果示范园2800亩。合作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武正全本人2010年被共青团中央、原农业部授予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马现村村民张智礼的果园去年亩产量高达万斤。 李雷/摄
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的秘密何在?其先进的内部组织和管理不得不提:
核心成员统一技术服务,如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聘请国内知名果树专家教授举办“绿色果品生产专题技术培训”讲座等。此外,还统一物资采购(平均比社员单个购买节约成本15%—20%)、果园管理、产品销售(统一商标品牌、包装、价格)。
统一销售后“光光分配”,就是除去公共管理费用后,全部收益按比例返还给每个社员,合作社不作任何提留。分配前,将成员的果品等级、数量、价格以及当年的管理费用等所有需要公示的事项全部进行公示,确保没有任何疑议。
合作社每年固定召开三次社员大会。即5月的上年度收入分配大会、8月的果品销售动员大会和12月的下年度生产部署大会。会议全程体现民主,所有成员都可以就市场行情、人员分工、销售方案等发表意见。
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严格建立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聘请专职会计2名、出纳1名、保管1名,这4人常年按月领取报酬,共同负责财务管理、记录核算,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财务档案入库保管。合作社在核心社员中民主选举产生财务总监2名,独立行使合作社财务审批权,负责财务收支签字和日常监管。“合作社理事长只负责生产经营管理,没有财务审批权限。”武正全说,“财务总监和理事长不另外领取报酬。”
作为最早的核心成员,武双泉对合作社的合作形式十分认可,他表示,这个机制能上能下,普通成员每3年有一次成为核心成员的选举机会,不合格的核心成员也可以被罢免。
“核心成员之间真正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武双泉说,“谁要是为公不尽心尽力,耍心计谋私利,大家就会通过章程,罢免他的核心成员资格。”
“合作社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区委、区政府的扶持。”武正全对记者说,“政府扶持修建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由合作社成员共同使用。政府不断投入的先进设施和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确保了花牛苹果能稳定地保持高质量和高产量。”
麦积区原来打造的万亩花牛基地,现在已建成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培育发展果品经营主体120家,建成花牛苹果种植基地15万亩,配套建设产业路360公里、提灌工程6处。基地涉及花牛、马跑泉、甘泉3镇25村,带动4万多人受益。在麦积区全区,苹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1.4万亩,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575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
花牛苹果,是麦积农民真正的致富果。
一张科学的大网
“以前我们这里果品交易市场少,交易摊位不足,一到果品成熟采收季节,大家都在G310国道沿线搭建临时交易点,现场人山人海、车队大摆长龙,常常把路堵死。外地客商进不来,中间商就趁机压价。”伯阳镇伯阳村村民李海明说,“市场扩建后,场地宽敞摊位多,国道通畅,外地客商收购更便捷,没有中间商压价,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伯阳镇是麦积区花牛苹果的重点栽种区,全镇6.5万亩苹果,其中花牛苹果4.5万亩。镇长霍有亮告诉记者,为方便果农销售,2021年以来伯阳镇先后在伯阳、下河、兴仁、马现、曹石5个村建成大型果品交易市场,同时引进、培育23家电商快递物流企业、200多个有果品代办代销能力的个体商户, 2024年全镇各电商物流销售果品达到1500余吨,线下销售实现零滞销。
此外,伯阳镇依据市、区相关产业政策,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产业路硬化86.17公里,极大便利了农资运送和果品销售。
——2023年以来,先后建成了下坪2000吨、马现1000吨、保安1100吨果品气调保鲜库,延长了果品保鲜期及销售期。
——2021年以来,全镇累计完成老果园挖改6392.11亩,果园提质增效4063.36亩,高接换优112.46亩。
——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防雹网建设1254.84亩,有效预防了冰雹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购买农业保险21209.5亩,实现脱贫户和监测户农业保险品类、面积全覆盖。
——2020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450人次,现有各类农业专业技术持证人员186人,基本上家家都有苹果种植“土专家”。下坪村村民刘金芳种植的花牛苹果,连续两年摘得天水花牛苹果大奖赛“花牛王”桂冠。
天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做大做强花牛苹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一级有一级的责任和目标,联结在一起就是一张科学的大网。伯阳镇的水果产业建设既有镇、村两级的努力,很多内容也是全市一盘棋的“规定动作”。
麦积区果业产业中心主任程建明介绍,伯阳镇很大一部分果业产区属于麦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范围,伯阳镇的部分基础设施投入和果园改造等是由麦积区统一指导进行的。产业园2022年创建以来,已新修产业路101.47公里,改造提升老旧果园4万亩。
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的土壤墒情监测仪。
而低质低效果园改造提升项目,又是天水市全市主推的项目,天水市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谢睿介绍,2023年以来,天水市以果园提质增效为首要任务,结合果园改造提升,不断强化新优品种引进和栽培、改良种植方式、提升果园防灾减灾能力,并通过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全市整体果园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果园改造提升12.16万亩。
麦积区在播阳镇组织"土专家"现场开展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
在伯阳镇马现村村民张军刚去年改造的果园里,新品种的花牛果树已经有拇指般粗细,套种的玉米也有一米多高。张军刚的弟弟张强告诉记者,张军改造的果园有一亩多,除了改种新品种,还把坡地改成了平地,政府为此补贴了4000元。因为新改造的果园头两年不结果,政府还免费发放玉米、大豆种子,减轻参与果园改造农民的负担,张军的玉米种子就是免费领取的。
果农之所以愿意积极参与果园改造,最关键的还是新品种果树的收益高。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天水花牛苹果已经完成了五代更换。马现村村民张智礼的果园去年亩产量高达万斤,他告诉记者,除了自己精心管护、多保留结果枝条外,苹果的品种也很关键,“以前我们种植的老品种果树,种下要等七八年才能挂果,而且亩产最多只能达到3000斤左右。”
不仅是果园改造,其他如果品交易市场等的建设,也都由区级统一规划。程建明介绍,2023年以来,麦积区已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果品批发交易市场10个、电子商务站点174个。
政府在产业上的投入除了果园和销售外,还有科研。2023年以来,麦积区搭建省级农业科研平台4个,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1个、产学研基地3个、实验室3个。而天水市则更具前瞻性,正以打造全国花牛苹果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区域中心为目标,谋划申报“1库(花牛苹果种质资源库)、2基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1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园(智慧果园)”项目。目前,围绕天水花牛苹果种质资源保护、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高标准样板引领示范点创建、现代智慧果园建设申报的4个项目已获批复,天水花牛苹果良种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已获审批。
可以说,天水市包括花牛苹果在内的水果产业发展,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基础建设”都十分扎实,现实美好,前景广阔。
链条长一寸幸福多一分
“我每年都会在市场做代办,每个月可以挣一万元左右,有时间再干点包装、上箱,一个交易季还能挣个七八千元。”伯阳村村民李海明说,“附近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好多乡镇的女工一到旺季的时候就过来了,一个月一般都能挣5000元以上。”
在伯阳村果品市场经营水果包装的本村村民常飞告诉记者,他为厂家代销,每年能卖出纸箱40万个、塑料筐50万个;此外,因为在果品市场有门面店,自己也搞果品批发。而销售旺季过去后,自己就种植大棚蔬菜,虽然只有一亩多地的黄瓜,但每年仅此一项就可以收入3万多元。再有时间的话,就出去打工,产业链上的工作机会还有很多。因为勤劳,他在麦积区城区买了房子,两个孩子都在城区上小学。
苹果产业不只是苹果种植业,产业链条越是完善,农民的就业机会就越多。2024年10月,麦积区政府和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麦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物流园运营合作框架协议,由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在麦积区成立天水京陇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陇达公司),京陇达公司每年将50%的公司收益交给麦积区国投公司。
在物流园内,京陇达公司负责人牛旭斌逐一向记者介绍了先进的筛选、检测、清洗等设备。他告诉记者:“科学的筛选分级、畅通的销售渠道,可以让果农的收益提高5%左右。”牛旭斌表示,产业园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园2024年10月运营,虽然高峰时期已过,公司仍为品控、打包、装卸、运输等1000多个岗位工人发放了300多万元的工资。
在麦积区,天水长城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研发、生产和销售浓缩苹果汁、100%苹果汁、果渣饲料及苹果香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党办主任刘子皓告诉记者,公司年可消化苹果原料35多万吨,且可以托底收购次果,年安置厂区周边农村劳动力800人,年带动物流运输创收5000多万元。2001年公司成立至今,累计收购原料苹果400多万吨,支付果农果款近42亿元,涉及果农30多万户。
从市、区(县)到镇(乡)村科学布局的多元化产销服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让果农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反哺果农,让其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伯阳村党支部书记李相如告诉记者,村集体每年有三四十万元的收益,这些收益为村集体公益事业提供了支撑。村里今年硬化两条产业路,安装五口机井及铺设管网都从村集体的收益中支出,村里的公益岗补贴也从村集体收益支出。
记者在伯阳村果品市场采访,遇到该村57岁的脱贫户冯玉平正在打扫卫生,他告诉记者,自己被村里安排在公益岗,每年有一万元补贴。“能在家门口干活,收入也不错,真要感谢村里。”冯玉平说。
天水的水是水果的水,除了花牛苹果,天水市还有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清水核桃、麦积葡萄等知名水果品牌。截至2024年底,全市果品基地面积稳定在230.6万亩,一产产值129.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214.13亿元,涉及乡镇114个、重点村2000多个,涉及农户40多万户。
所有这些水果,都是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在新阳镇胡家大庄村村民霍小叔的葡萄园,霍小叔告诉记者,家里两个老人都80多岁了,两个孩子一个秋天开学上高三,一个刚刚从兰州师范大学毕业。“两个孩子都读书的时候,我最多一年花了7万多元。”霍小叔说,“主要是靠10亩葡萄园的收入来支撑。”
胡家大庄村党委书记民胡雲介绍,得益于水果产业发展,胡家大庄村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设施樱桃示范基地,建成果品气调库、食醋加工厂, 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
收入是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基础,但不是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全部。胡家大庄村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近年来先后建成2800平方米生态公园,硬化道路15.93公里,完成8900平方米墙面风貌改造和1870平方米双坡屋面改造,绿化主巷道40条,形成了“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风貌,也因此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胡家大庄村还建成320平方米公益事业活动场所和485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涵盖便民服务、文化活动、老年教育等功能,提升村民生活便利性。
“老师不仅教我们学画画、做游戏,还教我们做手工。”7岁的胡珂说。她说的是胡家大庄村“红星课堂”的老师。为方便村民农忙,2023年起每年3月到10月村党委组织党员田玉霞、退休教师胡锋瑞、退休干部胡保学、胡小红和部分返乡大学生开办“红星课堂”,义务为村民“看孩子”:每天早上8点到中午11点30分,下午2点到6点,村民可以把家里12岁以下的孩子送到村委会的“红星课堂”。在这里,有老师辅导孩子做作业,还有老师教他们做手工、画画和练习声乐。
“孩子太小,多亏了村里有这个‘红星课堂’,让我们省心不少。有时候果园里太忙,我们没有及时接孩子,辅导老师还会把孩子带到自己家吃饭。”村民胡爱龙去年种了4亩葡萄、2亩苹果,果园收入5万元。他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言谈之间洋溢着幸福。那是金色的幸福,像奔涌不息的渭河水;那是红色的幸福,就像枝头香甜的果实。
监 制:韩世雄编 辑:张琼文来源:中国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