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机电筑基强链 产业集群扬帆远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9:35 1

摘要:晨曦初露,揭西县产业园内早已车流如织。广东力缆实业有限公司的新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细如发丝的铜丝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不同规格的电缆产品。这些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晨曦初露,揭西县产业园内早已车流如织。广东力缆实业有限公司的新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细如发丝的铜丝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不同规格的电缆产品。这些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这是揭阳五金机电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国五金基地市”,揭阳正以五金机电产业为笔,绘制出一幅传统与创新交融、制造与智造并进的产业新图景。

铜线织就揭阳五金机电产业新图景 受访者供图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揭阳矿产蕴藏丰富。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日:“潮阳、普宁、丰顺、大埔皆有锡矿,而出于揭阳之汤坑山者尤胜,色白如银,击之有声如编磬”。丰富的矿产资源奠定了揭阳五金制造深厚的历史根基。揭阳是我国五金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五金制造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有铜匠看中榕城北市一带通达的地理优势和巨大商机,三三两两来到北窖河西岸,于河墘搭建场所,经营打铜生意。清乾隆年间便有“工竞巧利,所制铜、锡器遍行天下”的记载。后来,随着更多铜匠作坊的加入,逐渐形成生产铜制器皿的专业街巷,打铜街的名字也由此叫响。在那时,五金生产加工的家庭作坊已随处可见。榕城的打铜街、揭西县棉湖镇的打铁街,都是揭阳五金生产加工特色地名的深厚印记。

揭西棉湖打铁街作坊群的制刀匠人 棉湖镇供图

《揭阳县工业志》详细记载了揭阳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其中以矿冶、机电工业、电子工业尤为突出。揭阳工业从手工向简单机械生产发展始于上世纪30年代。1932年郑植之在榕城北窖创办“捷和机器厂”,用简陋机械生产小五金制品。在其影响下,机器生产逐步扩展。20世纪40年代民用发电逐步发展,1944年河婆人率先利用龙潭水开创水力发电;1948年榕城丁府、集隆昌杂铺开始用小型低压发电机发电照明,吹响了揭阳现代工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前奏。

改革开放以来,揭阳五金机电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05年,揭阳市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基地市”称号,奠定了其在全国五金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如今,揭阳五金产品大量出口全球各国家和地区,形成全市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经济。

2024年,揭阳五金机电产业规模达705亿元,其中金属制品行业规模约480亿元,机械行业规模约95亿元,电器行业规模约130亿元。企业约1.5万家,形成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电器设备三大细分领域,产品涵盖建筑五金、装饰五金、日用五金等十几个大类,品种达2000多个,其中不锈钢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左右。揭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线缆崛起集群发展

在揭阳五金机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揭西县以电线电缆产业为支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揭西电线电缆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以棉湖镇为中心,辐射凤江、金和、塔头等地。2024年,电线电缆规上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0%,新上规企业中有25家为线缆企业,全县拥有电线电缆及相关配套企业超1100家,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今年7月份,2024年“揭阳市工业企业50强”榜单发布,来自棉湖镇的广东程通电线电缆厂有限公司跻身榜单,成为揭西县两家入选企业之一。创办于1993年的广东程通电线电缆厂有限公司,是集电线电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全年营收达4.3亿元。公司总经理林育铭介绍:“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周边成熟的全产业链布局。”他表示,周边电线电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从材料研发到智能制造的完整上下游产业链。

产业链的完善是揭西线缆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从铜杆拉丝、绝缘材料生产到成品线缆制造,揭西已形成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配套的全链条生态。棉湖镇全镇有100多家企业从事拔丝、铜带、钢带、PVC绝缘料、护套料及填充绳等原辅材料的加工生产,产品系列多,产品销量高。在棉湖镇的物流园,以运输电线电缆产品为主的物流车辆络绎不绝,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电线电缆产品集散地。同时全县有20多家企业从事电线电缆生产设备的销售制造,近500多名技术人员在不同岗位上从事电缆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技术指导,约4000多名销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企业相互衔接,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

除了揭西电线电缆产业,五金机电产业所包含的金属行业、机械行业、电器行业均已形成规模产业和集群效应,遍布全市各地,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揭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仅今年前5个月,全市五金机电产业列入台账动态管理项目就有121个,计划总投资118.6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4亿元。新签约储备五金机电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47.6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贡献产值15.63亿元。五金机电产业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创新驱动质效双升

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揭西线缆企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质量升级。全县培育了电线电缆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走进程通线缆的生产线,技术工人正熟练控制着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11项专利及5个注册商标,企业要靠前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林育铭表示。近年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申请的“一种阻燃耐磨高压电缆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通过改进护套管材料工艺,显著延长了电缆使用寿命。“公司目前规划建设的100亩新厂房也将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进一步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投产后,公司电力电缆、矿物绝缘电缆等核心产品的年产能预计将提升30%以上,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国内重点工程项目,也为后续拓展海外市场打下基础。”林育铭信心满满地表示。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为揭阳五金机电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广东安帝、广东易联等电线电缆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并逐步拓展至欧美等发达地区。广东力缆实业有限公司也成功敲开国际市场大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达成合作。“我们在保持国内业务稳定的同时,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的建设项目。”公司董事长吴英俊说。

揭西电线电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是揭阳市五金机电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揭阳市以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全力推动五金机电产业转型升级:共争取并下达省级专项资金1269.66万元,支持巨轮智能等4个五金机电企业技术改造;精准开展政策宣传和申报指导,推动12个五金机电技术改造项目完工入库,申报省级专项资金1.32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推进五金机电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利用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契机,聚焦日用五金、装备制造等细分行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遴选出3家牵引单位,38项数字化产品,支持五金机电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日星机械公司运用“机器人+数控平台”,实现工单派发、零件配送、物料仓储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数字工厂初见成效;广东佳烨科技实施不锈钢板压延加工提产增效技术改造项目,成功实现了超薄精密不锈钢板的量产,填补了行业内空白;汇宝昌微电机及配件高效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将生产能力提升66.67%,生产效率提升30%,达到年产1亿个微电机及配件的规模。

平台赋能向新而行

在广东力缆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新投入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批批高标准电缆即将发往新能源基建项目现场。“2023年,我们将工厂从珠三角迁回揭西,从拿地到投产只用了一年时间,政府提供的‘拿地即开工’服务以及高效周到的对接,让我们倍感暖心。”吴英俊说道。

近年来,揭西县先后出台《进一步促进电线电缆产业规范引导提升若干措施》《促进大宗商品贸易提升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招纳企业投资兴业。当前,揭西县正积极申报省级电线电缆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揭西县产业园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主平台,总规划面积1.1万亩。截至目前,园区现有及完成入园审核企业共80家,电线电缆行业关联企业56家,已投产企业28家,年产值20.25亿元,年税收贡献3510万元。三年间,园区税收从1300万元增长到3250万元,产业园区发展推动当地电线电缆行业驶上“快车道”。

此外,揭西县还凝聚协会力量,成立了电线电缆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会员企业互帮互助,积极搭建对外联系桥梁,赋能电线电缆企业做大做强。揭西县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会长林木城介绍:“这几年,县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积极对接政府和有关单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会员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研讨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宽市场渠道,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有效促进揭西县电线电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7月,《揭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聚焦“优服务”“降成本”“帮企业”三大方向,创新推出12条惠企助企暖企具体措施,让包括五金机电产业在内的广大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拿地即开工、“3天4证”“无事不扰”一系列营造尊商爱商良好氛围的具体措施,吸引一大批五金机电产业企业和链上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在金融财税支持方面,揭阳市通过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为五金机电企业投放优惠利率贷款;2025年1-6月,五金机电产业重点企业共享受税收优惠8190.68万元。

与此同时,揭阳深挖行业协会的凝聚力量,通过“政府+协会+企业”协同发力,推动五金机电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揭阳市五金商会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展会,制订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揭阳市不锈钢制品协会探索将不锈钢产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揭西县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组织融资对接专场活动,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从明清时期的打铁街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产业园;从分散零星的家庭小厂,到链式集聚的百亿集群——揭西电线电缆产业的蜕变,正是揭阳五金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文脉观察

揭西:“百千万工程”淬炼高质量发展成色

驱车驶入揭西县产业园区,宽阔的柏油路两侧厂房林立,电线电缆企业的招牌鳞次栉比。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仓库前,装载成品的大货车排成长龙。这个曾经以农业为主的生态县,正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蝶变。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揭西县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城镇提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攻坚发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三年答卷”。

从“单点突进”到“集群崛起”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根基。揭西坚持制造业当家,立足电线电缆、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基础,推动生态工业提质增效。

揭西县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 受访者供图

电线电缆产业集聚效应尤为突出。2024年,该产业规上产值占全县规上产值超60%,新上规32家企业中25家为线缆企业。作为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揭西县产业园迎来高速发展——入园企业从2022年的18家跃升至80家,全部达产后预计产值150亿元,初步实现“千亩百亿”目标。园区优质高效的服务入选国务院减负办2024年典型案例,成为全省仅有的3个入选案例之一。

现代农业特色愈发凸显。揭西持续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茶叶、苦笋、生猪、供港蔬菜等特色农业,成功创建4条市级农业产业链,建成2个省级、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文旅融合亮点纷呈。“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招牌越擦越亮,“揭西擂茶”入选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三山国王祖庙获批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24年成功承办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等赛事,累计总传播量破千万。

从“典型引领”到“全域提升”

揭西扎实推进典型镇村培育,用心抓好三批共8个典型镇、64个典型村的培育打造,大力实施典型镇村补短板行动,围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等方面,谋划实施典型镇项目66个、典型村项目232个。县城承载力持续提升。入选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完成县城农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白云山老药厂、县影剧院等城市更新项目。县城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59%。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国道、省道、县道提档升级,全面完成村道“单改双”,县内公路总里程达1644公里。2025年实施县重点项目70个,年度计划投资31.83亿元。

从“生态底色”到“发展亮色”

揭西深入实施交通主干道联镇带村成片风貌带整治提升,聚焦全县312.1公里交通主干道,通过集中攻坚与持续整治,常态长效推动风貌提升。

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美丽圩镇入口通道13个、美丽示范主街15条、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14处等一批设施,圩镇风貌品质全面提升。

揭西同步推进4条“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带建设,共谋划项目86个、计划总投资约47.45亿元。全力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厕所“三大革命”,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平均负荷率71.39%,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1.30%。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揭西全面实施“绿美六大行动”,新增绿化面积1.22公顷,打造绿美生态乡村131个、古树乡村33个。2025年乡村绿化共植树31.18万株,投入资金3136.70万元。

三年来,揭西县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24年达265.33亿元。今年1-7月,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2年的31.28%提升至目前的32.14%,一幅城乡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揭西大地徐徐展开。

《羊城晚报》2025年9月30日A10版报道

文、图 | 许志鹏 揭宣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