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士举报信风波”还未平息,又传来“校园内学生殒命于教师车轮之下”的噩耗,短短几天内,华南理工大学就接连两次登上了热搜,这所在国内也算前列的名校似乎正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博士举报信风波”还未平息,又传来“校园内学生殒命于教师车轮之下”的噩耗,短短几天内,华南理工大学就接连两次登上了热搜,这所在国内也算前列的名校似乎正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九月的华南理工大学,本该是书香宁静的开学季,却被两起接连爆发的事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边是在读博士黄某被指与他人妻子保持不正当关系,长达68页的举报PPT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另一边,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车祸,让一名花季女生永远失去了生命。
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却共同指向了同一核心问题:高校管理的严重漏洞。
9月27日晚上9点40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两名女学生正提着垃圾走向宿舍附近的垃圾站。她们才刚刚庆祝完陆同学的18岁生日,却浑然不知灾难正悄然逼近。
突然,一辆小轿车就在这校园内,如脱缰野马般冲过来,在猛烈撞击了两名女生后,撞向了路边的垃圾桶。
巨大的撞击声撕裂了校园的宁静,肇事车辆的安全气囊当场弹出,车头严重损毁,而陆同学年轻的生命,也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刚刚成年的女生,还是家中的独生女,她来自广西,今年刚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985名校,并成功当选班长。但没想的是,这本该美好的大学生活,在仅仅开始20天后就画上了句号。
肇事司机金某,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师,虽排除了酒驾、毒驾的嫌疑,但那惊人的车速仍然与校园限速规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自己官方2016年印发的《校园交通安全和车辆管理办法》,校园内车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
然而,经过警方的实地考察和询问了多位学生,再根据现场情况判断,金某当时车速可能高达每小时80公里。
更令人担忧的是,事后走访事发路段后发现,现场并未设置明显的限速标识。而且,这不是华南理工第一次面临校园交通安全问题了:就在车祸发生的两天后,该校五山校区又同样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网约车撞上了一名骑自行车的退休教师。
事实上,当我们回溯一下华南理工大学历史就会发现,它的校园交通问题其实早有征兆。该校新闻网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尽管学校明文规定校园内机动车辆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但有许多车主并未严格遵守。在校内,遇到前方车辆稍慢时,经常有学生看到后车会鸣喇叭催促。
所以,这份校园限速规定对该校的教职工是否真正有约束力呢?当教师们手握方向盘行驶在校园里,那些保护学生的交通规则,是否会因为驾驶者的“教师身份”而打了折扣?我想,通过这起事故可以看出,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对比其他高校的严格管理,如湖北经济学院利用测速设备自动抓拍超速行为,并对严重超速车辆列入“黑名单”,华南理工大学的管理措施显然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啊。
而且,这里还有的说道的是:就在这场车祸事件发生前,华南理工大学就已经因“68页PPT举报事件”成为了舆论焦点了。在读博士黄某被举报与他人妻子保持不正当关系,这份长达68页的举报材料在网络上广泛的被传播,已经使得该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受到了严峻质疑。
现在,两起事件相继发生后,我们不得不质疑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管理体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何在师德师风和校园安全这两个不同领域,都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漏洞?
虽然,华南理工大学在事发后布的通报中也承认了自己“校园安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并表示将“全面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然而,这样的承诺来是不是来得太迟了?至少,对于一个失去独生女的家庭来说,仅仅如此是无法弥补这永远的伤痛的吧!
当信任崩塌,重建之路何其艰难。一边是师德师风的滑坡,一边是校园安全的失守,华南理工大学的“上分”之路,反映的是这次高校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校园内的每一项规定,都应是保护师生的坚固防线,而非一纸空文。当生命的代价已经付出,这时的制度补救能否换来真正的改变?我想,这不仅是华南理工大学面临的课题,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界需要深思的问题。
来源:敢于灾难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