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保公益机构自然田一直关注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情况,守护餐桌安全。近日,自然田发布了《测农残守护餐桌安全:生鲜电商平台果蔬农残2024调研与倡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转自:中国环境网
当下,除了传统的菜市场、商超等销售场所,各类生鲜电商也成为消费者日常采购果蔬的一个重要渠道。
环保公益机构自然田一直关注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情况,守护餐桌安全。近日,自然田发布了《测农残守护餐桌安全:生鲜电商平台果蔬农残2024调研与倡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基于2023年以来的‘帮你测农残’公益检测活动结果,我们发布此次《报告》,希望以问题样品为抓手,推动市场监管部门提升对生鲜电商平台的重视,推动生鲜电商平台优化食用农产品的进货查验机制,及时向公众披露检测报告。”自然田传播倡导主管徐夕然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生鲜电商平台检测报告披露情况存在差异
食品中农药、兽药、微生物残留难以用肉眼辨别,因此,披露检测报告是对食用农产品安全性最直观的证明。
《报告》指出,各大电商平台的供应商自检、平台抽检信息的展示水平存在差异。
“通过梳理,截至今年3月13日,在20家主流生鲜电商平台中,有4家披露了检测报告,但其披露方式和涉及范围存在差异。”自然田项目主管胡嘉懿介绍。
食行生鲜每天在公众号、App上更新检测报告。小象超市和叮咚买菜则是在商品详情页面,对食用农产品的检测报告进行了公开。钱大妈的部分商品也由供应商上传了检测报告。其他没有公开检测报告的平台中,美团优选和兴盛优选在商品页面披露了供应商相关资质,永辉超市在部分水产品商品页展示了无核污染检测认证。许多平台上的有机蔬果和无抗鸡蛋均在商品页面展示了相关认证。
线上抽检覆盖不足,监管滞后于市场
“当前,生鲜电商平台已在果蔬销售领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数据显示,电商平台在市场上果蔬销售渠道中的占比已达到约20%。”徐夕然坦言,但在目前的官方食品安全抽检中,针对生鲜电商平台的抽检比例较低,未能覆盖其对应的市场销售份额。
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食品流通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生鲜电商平台及其入驻商家主要通过图片、视频、标签和宣传信息展示产品质量,消费者依赖平台提供的信息作出购买决策。
“在这一信息生态下,监管主体包括市场监管部门和生鲜电商平台本身。”在徐夕然看来,法律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负主体责任,需依法合规经营并接受社会监督。《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也规定网络平台应对商品信息真实性负责,建立审核、自查、报告等制度,并配备专职人员履行监管职责。平台若未尽审查或保障义务导致消费者受损,应承担连带责任,并对不符合标准的商品采取下架或召回措施。
《报告》显示,尽管法律规定了平台责任,但现实中引导和激励机制仍不足。《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仅鼓励固定场所销售企业进行抽检,对线上平台未作明确要求,激励效果有限。
“部分平台在履行食品安全义务时存在缺位,增加了消费者风险。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在职责划分上仍不明确,不同地区对平台注册地、超标发生地及供货商所在地的管辖理解存在差异,导致监管滞后于电商发展。”徐夕然说。
多方合力保障食品安全
怎样更好守护餐桌安全?
徐夕然表示,这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电商平台等多方共同努力。
《报告》建议市场监管部门提高网抽比例,推动平台完善并落实食安管理制度。加强关注生鲜电商平台,提高食安抽检计划中的网抽比例,并在抽检计划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明确线上比例。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定期公示抽检计划和结果。推动生鲜电商平台建立完善的食安自查制度和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诉举报通道,并确保及时处理和反馈。引导生鲜电商平台披露检测报告等食安重点信息,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定期更新检测结果。
对于生鲜电商平台,《报告》则建议其依法承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披露检测报告。建议各自营生鲜电商平台在进货时确认产品是否持有检测报告,以及检测项目中是否已包含对应产品的高风险指标项目。第三方生鲜电商平台则应当要求入驻商家在食用农产品进货和上架时核实检测报告等相关合格证明。并将农残检测报告查验纳入产品采购流程中的重点环节,且报告须包含超标风险最高的对应的禁限用农药种类指标。
“各自营生鲜电商平台在产品采购合格标准查验的基础上,应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自查制度,为经平台出售的食品提供全流程、长周期的安全质量保证。”徐夕然表示,畅通公众问题反馈渠道也尤为重要。生鲜电商平台可在相关搜索界面增加“食安投诉举报”通道,重视公众反映的问题线索,面对问题积极核查并推动问题处理解决,及时与公众进行后续沟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