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6年首创至今,羊城晚报手抄报创作大赛已悄然走过30载春秋。作为一项坚守公益初心的经典品牌活动,它不仅辐射华南大地,更将影响力延伸至全球华人社群,多年来赢得了广大中小学校、家长与小读者的深切认同——全国上百万在校中小学生曾热忱投身其中,更吸引日本、韩国、
30载手抄报大赛,听他们讲述与“纸间匠心”的温暖联结
自1996年首创至今,羊城晚报手抄报创作大赛已悄然走过30载春秋。作为一项坚守公益初心的经典品牌活动,它不仅辐射华南大地,更将影响力延伸至全球华人社群,多年来赢得了广大中小学校、家长与小读者的深切认同——全国上百万在校中小学生曾热忱投身其中,更吸引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让“手写我心、画我所想”的理念跨越山海国界。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羊城晚报特别推出人物访谈栏目,将目光投向与赛事深度联结的“参与者们”:他们中,有人从当年的参赛选手,成长为如今的指导老师;有人是深耕多年的赛事指导者;也有人首次以家长身份,陪伴孩子踏上赛场。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与手抄报大赛有关的“第一次”,藏着赛事对人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无论是曾坚守赛场十余年、从“赛事旁观者”蜕为“成长引路人”的指导老师——在见证学生以笔墨勾勒心声、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收获“以热爱传递热爱”的欣慰;在播撒文化火种的路上,触摸到教育的温度;还是执笔创作的学生——在铺展画纸、书写文字的瞬间,体验“手写我心、画我所想”的纯粹,从用线条记录自然的奇妙瞬间,到借文字表达对社会的观察,每一笔都在探索自我创造力,每一次参赛都是“发现更好的自己”的旅程;抑或是首次以家长身份陪伴孩子赴赛的长辈——在凝望孩子专注涂画的模样时,重拾年少时对创作的热忱;在与孩子共同讨论版面设计的过程中,收获代际共鸣的温情。
手抄报大赛赋予他们的,从来不只是一场赛事的参与感,更是时光中可触摸的成长刻度,心灵间可传递的温热联结。这些体验,或关乎坚守与传承,或关乎探索与突破,或关乎陪伴与共鸣,最终都沉淀为与“纸间匠心”相伴的鲜活记忆,成为生命里独一份的温热印记。
30年时光流转,手抄报大赛早已不只是一场单纯的创作赛事,更成了一代人的成长印记、一条条联结心灵与时光的纽带。
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副校长何润妹
何润妹:二十载深耕手抄报大赛,让文化传承在笔尖流淌
“这是2004年8月的,是我第一次拿到优秀辅导老师证书。”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副校长何润妹的办公桌上,摊开着一叠泛黄却整齐的证书与手稿,她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道。从2003年与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结缘,到2022年因学校任务繁重暂别赛场,这二十载时光里,她带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在笔尖勾勒创意,用手抄报连接起学生的成长、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热爱。
何润妹和她指导的学生陈嫦艳
从“协助者”到“领路人”,在汗水中收获荣光
2003年,刚成为语文老师不久的何润妹,接到了协助美术老师辅导学生参加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的任务。彼时的她没有专业美术功底,却凭着一股认真劲儿,跟着美术老师学习版面设计、色彩搭配,陪着学生一遍遍修改稿件。“第一年没拿到一等奖,心里挺着急的,总想着下次一定要帮学生做好。”何润妹笑着回忆,正是这份不甘心,让她在2004年美术老师调走后,毅然接下独立辅导的重担,开启了与手抄报大赛的深度羁绊。
往后的每年暑假,当其他老师享受假期时,何润妹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学校的教室里。2009年的夏天尤其难忘——彼时学校还没有空调,闷热的会议厅里,她带着10组学生备战,要为每组设计独特的版面。“每天都在想创意,生怕重复、生怕不够亮眼。”何润妹说,为了让作品更出彩,她还拉着另一位美术老师搭档,自己负责文字内容与主题把控,对方负责视觉设计,两人常常讨论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们收获了“大丰收”:不仅有特等奖一等奖,还有多组三等奖。“学生拿到600元特等奖奖金时,兴奋得跳起来,说要把钱存起来当学费。”至今想起那个画面,何润妹的眼角仍泛起笑意。
在她的辅导理念里,手抄报从来不是“美术生的专属”。“我挑学生,既要美术有灵气,更要作文写得好。”何润妹解释,早年大赛要求先通过文字稿件筛选,才能进入版面设计环节,因此她会联合全校语文老师一起打磨学生的文章,从立意到措辞反复修改,“要让文字有温度,让版面有故事”。2011年,她辅导的学生以“幸福过山车”为主题创作,文中写着“去长隆吃鱼蛋要25块,舍不得吃,才知道爸妈赚钱不易”,质朴的文字搭配生动的过山车版面,一举拿下一等奖;2014年围绕“延安精神”主题,她带着学生查阅史料,将革命故事融入设计,多份作品再获佳绩;2018年,她调到新学校,从一年级带起的双胞胎学生,凭借手抄报作品被媒体采访,成为校园里的“小明星”。
二十年间,她的辅导笔记写满了十几本,泛黄的手稿里藏着无数创意:以“海洋”为主题的《幸福号》,用水珠感字体突出报题,帆船与海底元素铺满版面,拿下特等奖;以“书信”为主题的作品,将整个版面设计成信封形状,“信封中的爱”成为点睛之笔;就连自己的儿子,也在2017年被她“顺便辅导”,凭借信封主题作品拿下二等奖。“这些手稿和证书,我都舍不得扔,有的学生毕业时没来得及拿,我就一直存着,想着万一哪天他们回来要呢。”何润妹轻轻抚摸着手稿,像是在呵护一件件珍贵的宝物。
2018年,她调到新学校,从一年级带起的双胞胎学生,凭借手抄报作品被媒体采访,成为校园里的“小明星”
从“辅导者”到“传承者”,让热爱在薪火中延续
“手抄报大赛最打动我的,不只是荣誉,更是它能让农村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何润妹坦言,最初带学生参赛,是响应学校与教育指导中心的号召,可久而久之,她发现这项赛事对学生的影响远超预期——早年她在农村学校任教,很多孩子从未去过广州市区,而大赛的颁奖仪式常常在广州举行,“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去省城领奖,回来后说‘原来外面还有这么多厉害的人’,那种眼里的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她看来,手抄报是“手写我心、画我所想”的载体。“孩子能在版面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能通过主题关注社会时事。”何润妹举例,2016年“环保”主题赛事,她带着学生观察身边的污染现象,设计出《纸向未来》的作品,呼吁大家保护地球;每年的传统节日主题,学生们会画灯笼、写春联,在创作中了解传统文化。“有个学生以前很内向,不爱说话,可自从参加手抄报比赛后,会主动跟我讨论创意,后来还成了班里的文艺委员。”这样的成长故事,在她的辅导经历里还有很多。
更让何润妹欣慰的是,这份对手抄报的热爱正在悄然传承。她早年辅导的学生陈艳嫦,如今开了美术班,每年都会带学生参加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还特意跟她说:“何老师,明年我想辅导您的小女儿,把您教我的东西传下去。”听到这话时,何润妹眼眶湿润了:“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点坚持,能影响这么多人。”就连她调到新学校后,之前带过的学生家长也会主动联系她,说“孩子还想跟着您学手抄报”。
2022年,因学校任务繁重,何润妹不得不暂时停下辅导的脚步,但她并没有放下这份牵挂。“有时候看到学生发来的作品,还是会忍不住提建议。”她笑着说,只要大赛还在办,只要学生还需要,她随时愿意重新拿起画笔,陪着孩子们在手抄报的世界里遨游。
记者手记:一份赛事,二十载情
初见何润妹时,她正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证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纸上,“优秀辅导老师”的字样格外醒目。采访中,她多次提到“情怀”二字——二十载暑假,她放弃旅游与休息,在闷热的教室里打磨作品;面对繁重的备赛压力,她从未想过放弃,只因“不想辜负学生的期待”;即便暂别赛场,她仍关注着大赛的动态,只因“这份感情早已刻在骨子里”。
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走过三十载,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何润妹这样的老师,用热爱与坚守为赛事注入生命力。他们不是专业的美术老师,却凭着认真与执着,带学生在笔尖创造精彩;他们不求名利,却因学生的一句“谢谢”、一个成长的改变,甘之如饴。
何润妹说,手抄报大赛就像一座桥,连接起学生的成长、老师的付出与文化的传承。而这座桥,还将继续延伸,让更多孩子在笔墨间感受创意的魅力,在传承中收获属于自己的荣光。
文、图|记者 秦小杰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