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要涨10倍?寒武纪赚钱只是开胃菜,真蛋糕藏在产业链深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1:18 1

摘要:10月头一天的芯片行情,是不是看得你手心发烫?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出来,整个板块都炸了——营收同比飙4347.82%,还扭亏为盈赚了10.38亿,股价今年累计涨115%,好几次站上A股"新股王"的位置。股吧里全是"芯片要涨10倍"的喊声,不少人攥着钱想

10月头一天的芯片行情,是不是看得你手心发烫?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出来,整个板块都炸了——营收同比飙4347.82%,还扭亏为盈赚了10.38亿,股价今年累计涨115%,好几次站上A股"新股王"的位置。股吧里全是"芯片要涨10倍"的喊声,不少人攥着钱想冲寒武纪。但说实话,寒武纪的盈利顶多算这波行情的开胃小菜,真正能长期分到大蛋糕、拿着踏实的,是藏在芯片产业链上游的那些"隐形玩家"。今天不绕弯子,把行情逻辑、产业链机会、风险虚实全拆透,只说实在的。

要搞懂为啥"寒武纪不是终点",得先拆透这波芯片热的本质——不是单一企业厉害,是整个AI算力需求在"滚雪球",而寒武纪只是产业链的"终端一环"。

9月中旬寒武纪业绩说明会披露,它的智能芯片出货量上半年同比涨620%,核心客户是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和AI独角兽。为啥突然卖这么多?因为下半年国内要建23个超大型AI数据中心,单一个数据中心就要上千颗AI芯片,需求直接爆了。但芯片不是"设计出来就能用",从画图纸到最终装在服务器里,要经过设计、制造、封装、配套四大环节,寒武纪只做"设计",就像一辆车的发动机,再强也得靠底盘、轮胎、电路配合才能跑。

现在大家盯着寒武纪,就像盯着"发动机"喊厉害,却没看到背后提供"钢铁、橡胶、芯片设计工具"的供应商——这些上游环节,只要AI算力需求在涨,它们就能源源不断拿订单,确定性比终端设计企业高多了。

真正能分到蛋糕的,首先是芯片设计的"吃饭家伙"——EDA工具和IP授权,这俩是"设计环节离不开的命门"。

芯片设计不是从零画图,得用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就像建筑师没有CAD软件画不出精准图纸。以前国内EDA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现在国产EDA渗透率从5%涨到22%,而且AI芯片设计更复杂,要定制化EDA工具,国内企业刚好踩中这个需求。某国产EDA企业上半年订单同比涨180%,其中AI芯片相关订单占比75%,客户里就有寒武纪——它设计新芯片时,光EDA软件年费就交了8000万,而且只要持续设计新芯片,这笔钱就必须交,属于"旱涝保收"的生意。

IP授权更像"芯片的标准零件",比如处理器架构、接口协议这些,不用自己研发,买现成的IP核就能用。国内某IP授权企业,给寒武纪供应AI处理器IP,按芯片销量提成,寒武纪上半年卖了3.2万颗芯片,这家企业光提成就能赚1.28亿。更关键的是,它的IP还卖给海光信息、芯原股份,只要国产AI芯片出货量涨,它的收入就跟着涨,相当于"躺赚整个行业的增长红利"。

其次是制造环节的"卡脖子刚需"——先进封装和特种气体,这俩是"芯片能落地的关键"。

芯片设计出来要找代工厂制造,然后封装测试才能用。AI芯片性能强,普通封装撑不住,得用2.5D/3D先进封装技术,把多个芯片叠在一起提升算力。国内做先进封装的企业,上半年产能利用率95%,订单排到明年二季度,其中寒武纪的芯片封装占它业务的15%。而且先进封装设备国内能自主生产,不用依赖进口,成本比国外低30%,毛利率能到45%,比芯片设计的32%还高。

特种气体是芯片制造的"原材料",刻蚀、沉积环节都要用到高纯度气体,比如电子级硅烷纯度要99.9999%。国内某特种气体企业,给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供货,上半年营收同比涨58%,其中AI芯片制造用的气体占比40%。更实在的是,它在云南建了新产能,明年投产,刚好赶上国内AI芯片代工厂扩产,业绩增长板上钉钉。

最后是配套环节的"隐形金矿"——HBM内存和电源管理芯片,这俩是"AI芯片的左膀右臂"。

AI芯片运算速度快,普通内存跟不上,得用HBM(高带宽内存),就像给芯片装"高速跑道"。一颗高端AI芯片要配8颗HBM,全球HBM产能今年缺口40%,国内某HBM企业虽然刚量产,但已经拿到寒武纪的订单,明年产能要扩3倍。机构预测,未来两年HBM市场规模涨3倍,这企业只要能稳住供应,收入翻5倍都有可能。

电源管理芯片是"芯片的充电宝",AI芯片功耗高,得靠它稳定供电。国内某电源管理芯片企业,给寒武纪的AI服务器供货,上半年出货量同比涨210%,毛利率38%。而且它的芯片还能用在人形机器人、储能电站,需求不止芯片一个赛道,抗风险能力更强。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上游企业,真的比寒武纪稳?看数据就知道——寒武纪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但扣掉政府补贴2.1亿,实际经营利润8.28亿;而某国产EDA企业上半年净利润6.8亿,全是经营利润,没有补贴,而且负债率只有12%,比寒武纪的45%低多了。更关键的是,这些上游企业估值平均45倍,比寒武纪的120倍低一半,性价比更实在。

当然也得说风险:一是技术迭代风险,比如EDA工具要是跟不上AI芯片的新工艺,订单会丢;二是需求不及预期,要是AI数据中心建设放缓,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但从现在看,国内下半年还要批15个AI数据中心,需求只会涨不会跌,而且国产替代是长期方向,这些风险短期概率很低。

其实这波芯片行情的本质,是"国产替代+算力爆发"的双重红利。寒武纪的盈利只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芯片行业的春天来了",但真正的机会不是追终端的明星企业,而是找上游"卖水、卖工具"的企业——就像淘金热时,赚大钱的不是淘金的人,是卖铲子、卖牛仔裤的人。

接下来三季报要密集披露,你觉得那些EDA、IP授权、先进封装企业,业绩会不会超预期?芯片产业链里,你更看好上游还是终端环节?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梳理实在的机会。

说到底,投资芯片不是看谁涨得猛,是看谁的"饭碗"稳。上游企业靠着"刚需、垄断、长期绑定",只要芯片行业在增长,它们就能持续赚钱,这才是能拿两年、三年的真机会,比追涨杀跌靠谱多了。

你对芯片上游环节还有啥疑问?是担心技术跟不上,还是不知道怎么看企业实力?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让更多人看懂这波芯片行情的底层逻辑。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