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入佛教世界之前,飞天在古印度神话中是有原型的,她们是两位关系密切的小神灵:乾闼婆 — 香神与乐神,梵文Gandharva的音译,意思是“天歌神”。他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一种传说里,他相貌丑陋,半人半兽,浑身是毛,拿着武器在空中飞行,是守护神。而另一种更流行
敦煌壁画中那些美丽飞天,她们并非佛教凭空创造,而是“借”自更古老的印度神话,是两位小神灵的“复合体”。
在进入佛教世界之前,飞天在古印度神话中是有原型的,她们是两位关系密切的小神灵:乾闼婆 — 香神与乐神,梵文Gandharva的音译,意思是“天歌神”。他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一种传说里,他相貌丑陋,半人半兽,浑身是毛,拿着武器在空中飞行,是守护神。而另一种更流行的说法是,他是个浑身散发香气的绝世美男子,被称为“香音神”或“音乐之神”,整天在云雾间歌舞、散花。
紧那罗 — 歌神与舞神,梵文Kinnara的音译,意思是“天乐神”。 他的形象是 “马头人身” ,是一位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在神话里,乾闼婆(美男子)和紧那罗(马头人)是形影不离的恩爱夫妻。一个负责奏乐,一个负责歌舞,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飞天的“前世”就是这两位:一位是香喷喷的帅哥乐师,一位是马头人身的歌舞明星。
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它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特点:善于吸收和改造当地已有的文化元素,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佛教看中了乾闼婆和紧那罗 “能飞、能歌、能舞” 的特长,把他们吸收进了自己的系统。在神话里,他们可能自有故事。但在佛教里,他们被赋予了新的神圣工作——“供养天人”。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佛、菩萨服务,在佛国世界里奏乐、歌舞、散花,营造一派欢乐祥和的极乐气氛。
进入佛教后,他们俩的界限逐渐模糊,合二为一,不再区分谁是谁。更重要的是,他们那半人半兽、马头人身的怪异形象被彻底抛弃了。佛教,特别是传到中国后,需要的是庄严、优美、能引发人们向往和美感的形象。于是,他们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在敦煌壁画上看到的:没有翅膀、不靠云彩,仅凭几条飘逸的丝带就能自由飞翔的、美丽飘逸的天人。乾闼婆的“香音”和紧那罗的“乐舞”特质,则完美地保留了下来。
“飞天”这个名字是中国人的智慧:“飞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北魏的《洛阳伽蓝记》里。“天”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神圣和天界,用“飞天”来称呼这些飞翔的天人,非常贴切和优美,比直译“乾闼婆”或“紧那罗”更具诗意。飞天的演变史,是 “印度神话 + 佛教教义 + 中国审美” 成功融合的完美典范。印度提供了原型,佛教赋予了新职,而中国的艺术家们则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特别是唐代的“吴带当风”),最终塑造出了这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形象。理解飞天来自印度神话,就能明白为什么早期的敦煌飞天(如北凉、北魏时期)还带有些许西域甚至印度的风貌,而到了唐代,就完全变成了符合中原审美的仕女模样。这是一个逐渐中国化、艺术化的过程。
总之,飞天,是佛教将古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这两位神灵吸收、改造、美化后的产物。她们从古老的印度神话中飞来,穿越丝绸之路,在敦煌的石窟中,被中国的艺术匠师们赋予了全新的、永恒的生命,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来源:科学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