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新体验①丨郑州大学生:我在书店“变身”焦裕禄,打动四岁萌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1:09 1

摘要:10月1日,国庆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外面阴雨连绵。在郑州的“理在·阅空间”里,不少读者正埋头读书。下午4:30,广播提示《焦裕禄之歌》即将上演,观众很快坐满了开河剧场。

一群大学生在“理在·阅空间”上演的书本剧《焦裕禄之歌》,吸引了众多观众,几乎是场场爆满。剧中焦裕禄告别的片段,更是成了观众的“催泪时刻”。

10月1日国庆节当天,“理在·阅空间”的开河剧场内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小朋友。让一位母亲感到欣慰的是,4岁半的女儿告诉她,自己“看懂了”。

《焦裕禄之歌》在“理在·阅空间”上演

一群大学生出演的书本剧,成了书店的“爆款”演出

10月1日,国庆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外面阴雨连绵。在郑州的“理在·阅空间”里,不少读者正埋头读书。下午4:30,广播提示《焦裕禄之歌》即将上演,观众很快坐满了开河剧场。

《焦裕禄之歌》现场演出

这是“理在·阅空间”为读者带来的特别的“阅读”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书本剧演绎,将大家带回到1962年的兰考。

该剧改编自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焦裕禄精神》等图书,以五首原创民谣串联起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展现了“冒雨查灾”“泡桐治沙”等经典场景。当青年演员与历史影像隔空对唱,观众眼中的虚拟沙丘正化作绿野,这场音乐叙事用柔软笔触刻下硬核信仰:人民至上,永不过时。

这样奇妙的“沉浸阅读”,把很多读者变成了焦裕禄的粉丝,尤其是一些小读者。“理在·阅空间”工作人员表示,该剧自今年5月1日首演以来,每逢节假日演出,剧场总是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散场时都热泪盈眶。

除了观看演出,为了更好地让小读者参与,书店还专门设计了互动游戏。例如在三分钟内找到隐藏的NPC、集齐“人民干部为人民”台词等。活动开始后,数十名小读者化身“治沙小分队”,在书架间穿梭,寻找身着粗布衫的“焦裕禄”。当孩子们欢呼着将找到的“宝藏人物”簇拥至舞台时,一场跨越六十多年的沉浸式戏剧就此启幕。

10月1日下午,河南青年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观剧,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投入到剧情中去。工作人员本来打算提醒孩子们保持安静,却发现现场根本没有孩子喧哗。

演出时,当演员对着台下“逃荒”的观众问:“你们都回来了吗?”不少观众被逗得轻松一笑。然而,当最后一幕来临,所有演员齐声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时,许多观众又情不自禁地抹起了眼泪。“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这首怀念焦裕禄的词,由这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朗诵出来,格外深情、震撼。

为了“找感觉”,演员专门去找老人了解过去的年代

据了解,《焦裕禄之歌》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策划制作,是“《不朽的丰碑》系列”书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创新采用沉浸式艺术形式,生动传播焦裕禄精神,不仅广受好评,更入选河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重点项目。其“青春版”于今年5月1日成功首演,所有演员均来自郑州师范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为了塑造好角色,这群年轻学子全情投入,付出了巨大努力。

主演焦裕禄的胡煜博,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他们今年4月经过选拔参演剧目,看了剧本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书本剧之后,感觉非常震撼,“我从没想到还能有如此新颖的表现手法”。

为此,他几乎翻看了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关于焦裕禄的所有书籍,也参考了电影和很多话剧,甚至看了大量的纪录片和采访,“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满脑子都是焦裕禄”,他说,过去他一直以为,焦书记有肝病在身,被病魔困扰,加上兰考条件差,一定是满腹忧愁,但是他了解之后,才知道焦书记是积极、乐观的一个人,导演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愁”。“揣摩太多了,我的朋友都开玩笑喊我‘书记’。经过这个演出,焦裕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他说,即将毕业的他已经给自己做了规划,他计划一定要去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看一看,实地感受和追寻焦裕禄精神的足迹。

饰演“劝阻办小李”的豆一茗说,为了了解那个年代,他特意找了姥姥姥爷聊天。“最后焦书记生着重病还在安排工作,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特别心疼,我真的是投入进去了,舍不得他离开”。

书本上的“红色精神”,真的触摸到了

因为演这部剧,还让不少演员受到了红色精神的深刻影响。

《焦裕禄之歌》修桥片段

大三学生陈艺博饰演的,是曾经被焦裕禄请教过治理风沙问题的“肖大爷”。因为要演一位老人,他的化妆和造型最为复杂,他还细心揣摩了角色抽旱烟后将烟灰在鞋底磕掉的标志性动作。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演出的时候,有位年龄很大的老人,步履蹒跚地上来和他们一一握手致谢,“我想老爷爷肯定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特别感同身受,看到我们能演出来,他很感动。说实话,他的举动,让我当时眼眶都红了”。

在陈艺博看来,出演这部书本剧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让过去课本上的一个个名字,变成了眼前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

陈艺博说,他是个理科生,过去对于课本上的典型人物理解都比较肤浅,在这次演出的过程中,他一次次翻阅书籍,和很多前辈聊天,发现那些人物和事件,远比舞台上演绎得更加感人,“这点对我触动特别大,也让我真正理解了红色精神”。

饰演焦裕禄妻子的是21岁的李梦媛,她最后那三声“老焦”,几乎每次都能引爆全场的“催泪时刻”。扮演一位妻子和母亲,超过了她的经验和认知,但是她每次都全心投入,自己也哭了几十次,“上次演出,我们的老师过来,眼泛泪花给我竖了个大拇指”。

李梦媛说,她原本在家是个“不操心的孩子”,父母还一度担心她能不能演好,但是经历了对焦裕禄的深刻认知,她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精神鼓舞,“我知道我一定能做好。这段经历,无论对我短暂的职业生涯,还是漫长的人生道路,都是一种正向的滋养”。

4岁半女孩全程看完,告诉母亲自己“看懂了”

演出现场,不少读者也被这种精神深深感染。

毕女士说,她从“理在·阅空间”公众号上知道了演出《焦裕禄之歌》书本剧的消息,就专门趁着假期带孩子过来看。毕女士表示,演出让她特别感动,演员的表演非常真实。她原本担心4岁半的孩子看不懂,结果孩子不仅看懂了,还非常喜欢,对焦裕禄帮助村民建桥的一段印象尤为深刻。

学生们沉浸在现场演出的氛围中

现场,郑州师范学院的学生汪仕懿也专门前来观剧,在她看来,台上闪闪发光的演员与平时嘻嘻哈哈的同学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红色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剧,感觉特别纯粹。”

河南工程学院教师王芦英是“理在·阅空间”的第一位会员,在得知剧目由出版图书改编后,她感到非常惊喜:“看过之后非常感动,能让大家从手机中解放出来,非常符合当下的文化需求,手机时代更需要这种有温度的文化体验。”

而在“理在·阅空间”相关负责人看来,演出《焦裕禄之歌》书本剧,正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理念的表达。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首创的“不朽的丰碑”系列剧目,是一次出版融合的尝试,让传统的平面纸质书成为可读、可听、可看、可互动的多维度、全媒体产品,实现多样化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活化内容和创新表达方式,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也是思政课的一种创新形式,真正让红色精神‘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与观众的精神共鸣”。

山东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岳松认为,思政课的要义是讲理,难点在于如何讲好。理论本身是厚重凝练的,必须完成故事化的转换才能深入人心。其中,故事的内容、讲述的方式和讲述的主体至关重要。在他看来,书本剧《焦裕禄之歌》的成功正在于此:其一,榜样选得好,讲述了人民公仆焦裕禄这一广为人知的故事,内容本身具有感召力;其二,形式有新意,通过原创民谣和音乐叙事,形式喜闻乐见,增强了代入感;其三,主体转换巧,由大学生自己来演绎,让需要理解道理的人亲身融入和体会,确保了教育实效。“这启示我们,只有科学的‘付出’,才有持久深入的‘疗效’”。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肖肖/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