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石家庄,看一座城市的奔跑丨在路上·青椒国庆特辑 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1:21 1

摘要:今年国庆,行走中国,爱国在路上。以青年视角,观察今日中国,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在路上·青椒国庆特辑”。今日由吉首大学张川讲述石家庄大街小巷的美食记忆和“国际庄”突飞猛进的发展,用最温暖的笔为自己的家乡代言。

【编者按】今年国庆,行走中国,爱国在路上。以青年视角,观察今日中国,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在路上·青椒国庆特辑”。今日由吉首大学张川讲述石家庄大街小巷的美食记忆和“国际庄”突飞猛进的发展,用最温暖的笔为自己的家乡代言。

10月1日的石家庄站候车大厅。

□张川(吉首大学)

国庆与中秋双节重逢,原计划的远行因故延误,这反倒让我有了两天闲暇,重新漫步在这座生活了13年的城市——石家庄。以往的假期总在追逐远方的风景,这一次,我想放慢脚步,看看脚下的路,尝尝记忆里的味道,去感受它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的心跳。我走在石家庄的路上,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在它日新月异的变化里。

石家庄牛肉板面。

北方的烟火气,多半藏在一碗热腾腾的面里。石家庄的牛肉板面便是其中的代表。面条劲道爽滑,汤汁浓郁醇厚,经济实惠,曾是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慰藉。那时的板面摊,支个简陋的棚子就能开张,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热闹。然而,随着城市的提档升级,这样的小摊渐渐淡出了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装修精致、服务标准化的连锁门店。

直到去年,石家庄牛肉板面在一场城市品牌发布会上被正式推介,不少店家纷纷挂起招牌,这道街头小吃才完成了从草根到美食IP的华丽转身。小小的一碗板面,从路边摊到连锁店,再到城市文化符号,正是石家庄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同样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还有黄庄月饼。石家庄市藁城区的黄庄村,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便有手工制饼的历史,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每当中秋临近,玉江月饼的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龙,小小的月饼,不仅是舌尖上的香甜,更是养活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计。

购买黄庄月饼的顾客川流不息。

相比当年的家庭小作坊,眼前的黄庄已换了新颜。明亮整洁的精装店铺取代了昔日的旧作坊,年轻的主播们对着手机热情直播,传统的月饼香气里,融入了电商时代的蓬勃活力。如今,黄庄月饼早已走出河北,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家乡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

如果说美食是城市发展的味觉印记,那么生活的便利性则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对我而言,人与城市的亲近感,很大程度上便源于这些触手可及的便利。近年来,石家庄在这方面的进步,更是有目共睹。

河北博物院成为亲子活动的好去处。

总的来说,石家庄的城市功能品质在全方位提升。商圈迭代升级,智慧市场便民惠民,地铁线路不断延伸,织就了一张高效便捷的地下交通网,极大地缩短了城市的空间距离。而在精神文化层面,石家庄同样不甘落后。河北省图书馆的庄重典雅,正定新区图书馆的现代大气,都成为市民汲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好去处。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国际庄”这个曾经带着几分自嘲的昵称,正一步步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

解放广场迎风高扬的五星红旗。

归途之中,看着解放广场迎风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满是踏实与自豪。石家庄,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贴上“最尴尬的省会”的标签。它夹在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似乎总在“大树底下”,缺少存在感。但如今,石家庄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它不再是那个在京津光环下被动发展的城市,而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主动作为,奋力向前。

商业上,商圈能级持续提升;文化上,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交通上,立体出行网络愈发便捷;文旅上,联动京津打造的文旅品牌,新亮点不断涌现。这座城市,真的有在踏踏实实地努力,一步步变得更宜居、更有活力。它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尊重。这也让我开始明白,石家庄获评“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真正原因。

国庆节当天,港悦广场举行歌唱比赛。

这个国庆,我在石家庄的街头巷尾,清晰地看到了它发展的足迹。从一碗板面的变迁,到一块月饼的蜕变;从交通网络的织密,到商业文化的繁荣,每一个变化都让我为它由衷自豪。石家庄也正走在自己的发展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工业遗址公园的展示墙。

你好,石家庄。很高兴能以全新的目光重新认识你。愿未来的每一个国庆,都有更多人像我一样,来到这里,认识你,爱上你。愿你越来越好,我美丽的家乡,石家庄。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