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心的事实是: 专家学者们都不研究“为什么叫黄梅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21:57 1

摘要:“昆曲源于昆山,黄梅戏源于黄梅…"历史都是这么写下来。但近年安庆从上至下都力推“黄梅戏起源安庆”,但又总绕不过“黄梅”这二字,特别是“戏以地名而定”这一规律让安庆一些人扎心。

“昆曲源于昆山,黄梅戏源于黄梅…"历史都是这么写下来。但近年安庆从上至下都力推“黄梅戏起源安庆”,但又总绕不过“黄梅”这二字,特别是“戏以地名而定”这一规律让安庆一些人扎心。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源于江苏昆山,这是戏以地名(县)而定。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在北京形成,传播遍及全国。解放前北京为“北平”称为“平剧”,解放后北平为北京又称为“京剧”,戏以地名而定。

越剧:源于韶兴嵊州,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戏以地名而定。

豫剧:最初称为“河南梆子”,解放后在文化界人士的讨论和采纳后,正式更名为豫剧。这一名称源于河南的简称“豫”,戏以地名而定。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因地处北平的郊区小县河北东部滦县一带,当时京剧称“平剧”,故而“蹦蹦戏”就称“平戏”,解放后定名“评剧”,戏以地名而定。

秦腔:名字源于其发源地古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因该地区在周代以来被称为“秦”,故以地域命名;戏以地名而定。

广东简称粤,有粤剧。四川简称川,有川剧。福建简称闽,有闽剧。…无限数量,戏以地名而定。

黄梅戏,源于黄梅县,又称黄梅调、黄梅腔、黄梅采茶戏,也是戏以地名而定。

上述都以单一的地名而命名的剧种,也有双地名命名的剧种:

莆仙戏,由福建莆田(现莆田市)和仙游两县交界处形成,故一县取一字,称“莆仙戏”,戏以地名而定。

还有一种无法以地名而定的戏,故而任何地方使用时要在名称前加上地名,比如“马戏、猴戏、走马灯戏、茶灯戏、灯戏、俳优戏…”,这种戏无起源地址,须冠上“某某马戏团”等,这些戏的特征是动物、面具戏之类。

还有一种传播范围很小,一两个乡镇的传播范围,比如采篮戏、石牌腔等,因为大戏需要县以上地名作前冠,所以这些小戏无法冠地名,或者冠以乡镇名称。

在过去并无组织机构为戏曲来规划名称,只是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戏名。比如黄梅戏(黄梅采茶戏简称)传入江西,江西人称为“黄梅腔”,传到安徽,安徽人便称为“黄梅调”,无论什么腔或调都少不了地名“黄梅”。

多少人在为“黄梅戏”找歪理,但总是逃不掉绝大多数“戏以地名而定”的规律…

“黄梅戏”是黄梅天唱的戏就叫“黄梅戏”?那“黄梅戏”农耕十月之后唱的戏是不是又称“立冬戏”呢?

“黄梅戏”是因黄梅山而得名?那到处都有黄梅山,难不成到处都有黄梅戏?黄梅山是行政区域吗?“戏以地名而定”是指行政区域,比如昆山县、黄梅县、莆田县、仙游县…

这么好研究的“黄梅戏”名称,为什么鲜有专家来研究?而非要去研究那些想入非非、无法确认的东西,是不是把“黄梅戏名称”一旦研究透了就无事可干呢?因为研究好“黄梅戏名称”,所有的所谓剧本承袭,声腔变化就都不是问题了。

一位英山专家“叶太史”先生捣鼓了很久,也没捣鼓出为什么叫黄梅戏的道道来,他认为黄梅戏不会以黄梅县地名而定,也排除不了和黄梅县的关系,很可能是一个虚空的名称。(公号文章《黄梅戏和采茶戏,是一个剧种还是两个剧种》)

象“王馗、朱恒夫、朱飞跃…”这些资深新一代专家全都绕开了这个话题。

安徽老一代学者“王长安、陆洪飞、王兆乾、时白林…”早就作出“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结论,也是符合“戏以地名而定”。为何新一代学者都要绕开而不研究这个话题呢?

当然,有一些“土专家”倒是特别积极:

陈兆舜:黄梅戏起源“黄梅天气”,可是没有一个剧种是以“天气命名”啊,这不是笑话吗。(见《黄梅戏起源》)

安庆网民:阮自华创立黄梅戏于黄梅山。这更笑话,中国戏曲没有一个剧种以山水而定名。不过这种说法只存在于评论区。

安庆网民实在找不到推翻“戏以地名而定”的理由,只好来“找茬”:

“黄梅戏是1953年定名,黄梅戏定名时黄梅县的名称是黄枚县,所以黄梅戏和黄梅县无关。”这说法够好玩,从清朝就有黄梅调、黄梅腔记载,民国也有黄梅戏记载,难道黄梅县一直就是黄枚县”。不过这只是“评论区”的笑话。

还有很多这种低级的“找茬”说法,不能一一列举,这些网民没想到的是:无论找多少“茬”也证明不了黄梅戏起源安庆,这不白忙活吗?

真的,“黄梅戏起源黄梅”真的不值得研究吗?

来源:热议快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