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你不得不精打细算花钱,还要保护身心不被透支。
又是一年国庆中秋佳节。
以前每到节假日,总是胡吃海睡,聚会消费。
可如今人到中年,感觉过节,更像是过“劫”。
不只是身体受不了,钱包也顶不住,行程又紧得很。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你不得不精打细算花钱,还要保护身心不被透支。
生活在前,节日在后,中年以后,最通透的过节方式,其实就1个字:少。
1、嘴少吃
《千金方》中讲:“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
人到中年,身体开始慢慢下走坡路,养生保健是第一位的。
养生莫先于饮食,管住自己的嘴,少吃多餐,方能无病无灾。
有的人平时尚能节制一二,但一到过节,就抵不住美食的诱惑,连着好几天荤素不忌、大吃大喝。
结果只会是:肠胃难以消化吸收,不适感如影随形,体重也会日渐失控。
还有许多爱喝酒的人,亲朋聚会推杯换盏,时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酒本就是烈物,大醉必伤肝伤身,甚至喝得太多太急,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俗话说:“穿衣三分寒,吃饭七成饱。”
对很多中年人来说,新陈代谢下降,不仅身材管理迫在眉睫,“三高”疾病亦需要如临大敌。
过节期间,可以适度潇洒,但决不能放纵口腹之欲暴饮暴食。
嘴少吃,酒少喝,菜品少盐少油少糖,尽力维持和日常一样的饮食习惯,方可保重身体,维持健康。
2、钱少花
《汉书》有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衣锦还乡,荣耀故里,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故而,每到逢年过节的团圆时刻,显得尤为突出。
有钱的人摆足排场,没钱的人也要表现出赚了大钱的样子。
平时在外能省则省的中年人,变得手心散漫,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给父母长辈送去的节礼务必丰厚,亲朋好友出门聚会次次抢着买单,连宴客的点心水果都是高价购入。
哪怕过节不回家,为了朋友圈的光鲜亮丽,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国内国外旅游观光。
可当节日的热闹喧嚣散去,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钱包和数不胜数的账单。
中年人,上有老要顾,下有小要养,担子已经很重,何必陷入消费攀比的泥淖,给自己平添麻烦。
收起你的傻大方,放下所谓的攀比,舍弃过多的物欲,守好钱袋子,过好小日子,才是过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3、友少访
作家王小波说过一句经典名言: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年轻时,我们鲜衣怒马,喜欢交朋友,奔赴各种热闹。
放假人还没回家,已经发起各种邀约,忙得和家人打不了几个照面。
可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现在的同学朋友聚会早已变了味道。
社交场上的主宰不是友谊,而是利益或无聊,充满着迎合或攀比,只会浮于表面,浪费心力。
倒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平日疏于陪伴的家人,可以在家静享美好闲暇时光,聊聊天,吃吃饭,邂逅温情,重拾力量。
或是带着父母妻儿一同出去旅游,纵享天伦之乐,亦不失为上上之选。
若还有老友二三,几道菜,几杯酒,谈笑风生追忆旧日时光,关心诉说各自近况。
没有人在意谁比谁更有钱阔绰,只有最朴实的真心实意流淌其中,那自然更圆满。
4、心少想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
平日里,我们忙于工作事业,为了碎银几两奔波劳碌。
到了节假日,才有喘息放松的机会,让身心得以恢复和滋养。
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方能在假期过后热情饱满继续奔赴想要的生活。
可要是还背负着沉重的思虑,挂牵公事,忧心家事,纠缠烂事。
让自己白日精神萎靡,夜晚辗转难眠,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拖垮身体。
原本惬意舒适的假日,反倒成了胡思乱想的空间,化作心灵的枷锁。
人这一生,该努力的时候要努力,该放空的时候就要放空。
归家团圆、出门旅行也好,静享独处也罢,凡事别往心里搁。
诚如无门慧开禅师所讲:“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少点思虑,心无挂碍,假日尽情享乐,工作日尽力奋斗,就是最高级的过节心态。
来源:闻心品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