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巢手下一员大将——朱温,在危急关头投靠官军,转而镇压黄巢义军,战后获得封赏,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梁(今河南开封)。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并没有直接推翻唐王朝。
黄巢手下一员大将——朱温,在危急关头投靠官军,转而镇压黄巢义军,战后获得封赏,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梁(今河南开封)。
朱温以汴州为基础,逐步吞并周边藩镇,成为中原最强军阀。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改国号为“梁”。
五代拉开序幕。
朱温晚年猜忌功臣,沉湎酒色,更不可思议的是还经常让自己的儿媳进宫侍寝。
公元912年,朱温在洛阳,感觉大限将至,朱温本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朱友文,就命儿媳王氏(朱友文妻子,此时正在宫中侍奉皇帝)去汴梁召朱友文到洛阳。
偏偏另外一个儿媳张氏(朱友珪妻子)也在宫中侍奉,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告诉了朱友珪,朱友珪联合大臣先下手为强,当天晚上进宫弑父篡位,开启了“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混乱时代。
第二年,朱友珪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后梁也在自相残杀中走向了灭亡。
靠镇压黄巢起义起家的还有另外一人——李克用。
李克用是突厥沙陀人,带领的沙陀骑兵团能征善战,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驻守太原。
李克用打仗比朱温厉害,但在政治上不如朱温。随着朱温、李克用的相继去世,他们的儿子走上历史舞台。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父亲遗志,甚至在军事方面比父亲更加出色,朱温的儿子继承了朱温昏庸的一面。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国号“唐”,随后攻破汴梁,灭亡后梁。
李存勖和他父亲一样,善于打仗但不善于理政,国内政治生态迅速混乱。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李从珂怀疑镇守太原的姐夫石敬瑭谋反,发兵征讨。
石敬瑭向契丹求援,为了让契丹出兵,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并以“儿皇帝”自称。
从此石敬瑭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燕云十六州也落入少数民族之手,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直接影响了此后四百余年的宋辽金战略格局,一直到大明建立才回归中原。
937年,契丹和石敬瑭联合攻陷洛阳,末帝李从珂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而亡,后唐灭亡,传国玉玺也从此下落不明。
936年,契丹皇帝在太原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大晋”。石敬瑭对契丹皇帝极为恭顺,但国内藩镇势力对石敬瑭的做法极为不满,叛乱时有发生,在内忧外患中,石敬瑭于942年去世。
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想改变屈辱的地位,对耶律德光的态度稍微强硬了一些,就激怒了契丹,契丹率兵南下。
947年,耶律德光攻陷汴梁,改国号为“大辽”,试图直接统治中原,但由于契丹军队的残暴掠夺,激起中原军民强烈反抗,耶律德光被迫北撤,并在途中病逝。
耶律德光攻陷汴梁的时候,刘知远静观其变,其后迅速称帝,国号“汉”。
刘知远也是沙陀人,是石敬瑭手下一员大将,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的时候,刘知远就力劝石敬瑭不能称“儿皇帝”。
耶律德光率兵南下的时候,刘知远是河东节度使,驻守太原,位高权重。
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都是从河东起家的,李克用原是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走上皇帝岗位后,就把自己的老家交给石敬瑭,石敬瑭从太原走上皇帝岗位之后就把老家交给刘知远,能把自己的老家托付的人一定是心腹大将,而正是这些心腹大将最终摧毁了自己的基业。
五代的历史就是这样重复的过程。
刘知远在位10个月便病逝了,其子20岁的刘承佑继位。
刘承佑滥杀权臣,迅速灭亡。
950年,刘承佑派人去邺都处决天雄军节度使郭威,郭威此时掌握着后汉的绝大多数军事力量。
事情败露,郭威起兵,刘承佑在汴梁杀了郭威全家,男女老幼、一个不留。
正是刘承佑的此次滥杀无辜,给赵匡胤留下了机会。
郭威起兵反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直达汴梁,李承佑兵败被杀。
郭威请刘知远的妻子李太后临朝听政,假意迎立刘知远的侄子为皇帝。恰巧此时,北方传来契丹入侵的警报,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手下士兵发生兵变,将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立其为皇帝,这就是第一次黄袍加身。
951年正月,郭威返回汴梁正式登基,国号“周”。
同时,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史称“北汉”。北汉一直坚持到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所灭。北汉重臣杨业投降宋朝,就是著名的杨家将。
郭威在位三年,其治国方略一改五代以来的许多弊政,是五代以来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惜,天不假年,954年,年仅50岁的郭威病逝于汴梁。
如果郭威能多活几年,很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就是郭威。
由于郭威的儿子都在后汉末年被刘承佑杀害,郭威传位于养子兼内侄柴荣。
柴荣继位之后,励精图治,雄心勃勃,致力于“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柴荣英明果决、文武兼备、勤政爱民,在位期间三征南唐、北伐契丹。后周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更加可惜的是,959年,年仅38岁的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身患重病,不治而亡。
后周连着两任皇帝都有雄才大略,可惜都是英年早逝,这给赵匡胤留下了机会。
柴荣去世后,传位给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此时的赵匡胤是禁军最高指挥官——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927年出生于洛阳,父亲就是一名小将领。
赵匡胤年轻时就投身军旅,在柴荣麾下屡立战功,深受柴荣信任,同时在军队中也深孚众望。
960年正月,边境传来契丹入侵的警报,赵匡胤率军北上,大军行至陈桥驿的时候,赵光义、赵普等人策划兵变,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回师汴梁,轻松夺取政权,整个过程几乎兵不血刃。
951年的时候,郭威在澶州被部下拥立,是临时用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此时的赵匡胤24岁,正是郭威军中的一个禁军中级军官,此时,他还没有决策的权力,但是全程参与了此次事件,并且是积极拥护者。
兵变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滑州副指挥使”,拥有实际的统兵权,并且在这次事件中,赵匡胤与柴荣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日后受到柴荣的极度信任和重用铺平了道路。
仅仅9年之后,33岁的赵匡胤有样学样发动了陈桥兵变,显然准备得更加充分。
赵匡胤登基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等策略剥夺了重要将领的兵权,重文抑武,极大地强化中央集权,终于结束了持续五十多年的五代乱世,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
来源:师者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