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些奇特地错觉,有些历史事件明明距离很近,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好像过了几百年一样。比如今天要说的唐朝到宋朝,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些奇特地错觉,有些历史事件明明距离很近,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好像过了几百年一样。
比如今天要说的唐朝到宋朝,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学生时代学历史时我就有这种感觉,唐朝很熟悉,宋朝很熟悉,唯独中间的衔接环节非常模糊,大脑里几乎没有任何印象,一片漆黑。
唐宋之间的过渡环节是什么呢?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熟悉历史课本的朋友对这几个时间点应该不会陌生吧,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公元969年。
907年是唐朝灭亡的时间,960年是北宋建立的时间,969年是北宋彻底消灭十国割据政权的时间。
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北宋建立,中间只隔了短短53年,可是留给我们的感觉好像过了几百年一样。
53年是什么概念,清朝康熙、乾隆这些超长待机的皇帝,一个人就在位60年,也就是说唐朝到宋朝之间也就是一个康熙或乾隆的距离。
既然这么近,那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非常遥远的陌生感呢?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问题:
一,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是一个“塌陷的时代”,唐宋都是高地,唯独中间的五代十国塌陷下去了,这就造成了我们对于五代十国出现了“认知断层”。
二,我们熟悉的唐朝严格说其实不是完整的唐朝,只是唐朝的高光时刻而已。
在史学界一般将唐朝分成几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我们熟悉的唐朝主要是盛唐,这也是文艺作品扎堆演绎的时期,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最热门的唐朝IP。
大家不妨问问自己,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有多少印象?
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了中唐阶段,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这中间长达152年,而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初唐到盛唐一共137年,比默默无闻的中晚唐还少15年时间。
大部分人熟悉地就是这137年的前半段唐朝,至于时间更长一点的后半段唐朝,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甚至连后半段的唐朝皇帝是谁都闹不明白吧?
可能很多人没数过,前半段唐朝只有7位皇帝,后半段唐朝足足有14位皇帝。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皇帝人数上,后半段唐朝才是主流,然而我们反而对这个主流鲜有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唐距离宋很遥远,明明中间只有53年。那是因为我们的感觉不是以唐朝灭亡为基点,而是从安史之乱开始。
从我们熟悉的盛唐尾声开始到北宋建立,这中间确实长达205年之久。200年的时间几乎是一个中等王朝的时间了,相当于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之间隔了整整一个王朝的时间。
这才是我们那种遥远陌生感的来源,假如我们对晚唐也非常熟悉,那么短短53年的时间是不会产生这么强烈的陌生感。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不够出彩,或许是缺少一部《三国演义》那样的神书宣传。其实五代十国也很精彩,甚至比三国演义更曲折,只是可惜“酒香也怕巷子深”,五代十国这坛好酒藏在巷子里,虽然酒好可惜不为人知。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和热门IP的汉末三国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就是缺一部神书宣传。
我们简单扒一扒二者的相同之处:
一,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汉末有黄巾起义,唐末有王仙芝、黄巢起义;
二,都产生了严重的宦官乱政问题。汉末有张让等十常侍,唐末有田令孜、韩全诲、杨复恭等一帮大宦官;
三,都出现了跋扈权臣。汉末有董卓,唐末有朱温;
四,都出现了皇帝被架空沦为傀儡,被迫迁都的事情。汉末有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唐末有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五,都出现了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局面。汉末有袁绍、曹操、刘表等一大帮割据军阀,唐末有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等众多藩镇军阀。
六,都发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故事。汉末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高平陵之变,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唐末有火烧上源驿,白马驿之祸,兴教门之变,清口、柏乡、高平等大战役;
当然也有不同之处,东汉灭亡后催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唐朝灭亡后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出现了碎片化的五代十国局面。
占据中原的五代始终没有实力消灭十国割据政权,在对峙与混战中过了五十多年。
直到陈桥兵变后,军人出身的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逐一消灭十国政权。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虽然是打了折扣的统一,但毕竟统一了传统的汉地)。
因此我们感到陌生地不是唐末到宋初的这53年,而是安史之乱到宋初的200年,这是唐宋两大巅峰之间的一段低谷,加上没有一部现象级神作的宣传造势,导致这段原本非常精彩的历史却不为人所知,殊为可惜。
来源:才子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