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相融 搏浪弄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21:45 1

摘要: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2.05万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3%。世界“灯塔工厂”数从1家增加到5家、居全国第4位。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000余家,工业模型及工业APP约3.5万个,工业云

近年来,安徽省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了安徽工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2.05万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3%。世界“灯塔工厂”数从1家增加到5家、居全国第4位。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000余家,工业模型及工业APP约3.5万个,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居全国第3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至全国第7位。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安徽以“智改数转”为引擎,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龙头“打样” 制造企业加速转

走进江淮尊界超级工厂,仿佛闯入科幻电影的片场———12台库卡机器人同步挥舞机械臂,火花飞溅中,车身接缝被精准控制在0.1毫米内;无人运输车沿着空中连廊穿梭不息,将轮胎直送装配线;双拼色喷涂机器人凭借AI视觉定位,在车身上划出误差小于0.3毫米的分色边界。

这座由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能工厂,部署了超1800台智能机器人,分布在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机器人密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相较于“超级工厂”自动化程度所带来的震撼,智能化和数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也已屡见不鲜。

“过去,公司面临生产效率低、质量控制难、能源消耗高等问题。为应对行业竞争压力,我们借力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安徽英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建立信息管理网络,创新数字化管理模式,打造“高性能防护手套智能工厂”,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目前,公司生产效率提升23.85%,产品良品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21.15%,年销售收入增长80%,年利润增长100%。

如今,全球数字经济浪潮澎湃向前,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眼下,安徽各地企业积极主动破题,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曦强乳业将全链路溯源管理体系深度融入各个工作单元,实现对牧场、库存、生产、质检与销售环节的“一码管控”,企业年营收从3000多万元迅速跃升至1.4亿元;

宝武马钢轨交通过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技术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钢铁场景深度融合,让传统工业制造升级转化为自动化智造,28位工人协同作业一日便可完成1200余件车轮的轧制;

在洽洽食品的透明工厂中通过直播平台,广大网友可化身“云端质检员”,实时见证每一坚果从原料到成品的数字化之旅;

……

近年来,安徽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全省企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龙头企业,安徽实施“链主”带动工程,2024年打造省级龙头企业示范项目9个,累计打造省级龙头企业示范项目109个,带动2700多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新增实现数字化改造规上制造业企业3841家,累计实现改造企业2.05万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3.02%。

精准“把脉” 政策良方明路径

“之前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专项再贷款政策了解不多。例如申报项目的总投资门槛从2000万元逐步降至500万元,如今又明确,已下调到200万元。”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助谢军表示,“这次政策解读非常及时,为民营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

这一反馈来自今年省工信厅举办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训班上。

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难点不在于大型企业,它们有资金、有人才、有动力转向智能化生产,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让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转得起、转得好”。

聚焦数字化转型关键环节,省工信厅通过精准示范培训、融媒体矩阵传播、特色推广活动三维发力,持续为企业送去转型良方,营造浓厚转型氛围。类似这样的数字化转型培训班已经举办了3年,逐步从普及认知走向精准赋能,持续为全省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对中小企业,安徽通过集中采购降低企业软件应用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拿来即用、免申即享”的数字化应用,2024年,新增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企业1.4万余家。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全年推动3926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免费为企业进行深度全面的“诊断把脉”和“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方案。

芜湖市晟源电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家用电器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近年来因业务量迅速增加,模具数量从100多套增加到350多套,传统的人工统计和管理已无法适应,急需数字化转型。去年,在芜湖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广中心的帮助下,数字服务商对企业进行现场评估诊断,量身定制模具数字化升级方案,3个月、仅花费10万元,项目就已经投入应用。

“在模具上面安装了一个手环,就能够完成模具从哑设备而变成互联互通,通过一张表格就能直观反应我们一共生产了多少产品,这对公司的生产管理有很大的提高”,该公司数字化项目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安徽针对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靶向发力,统筹资源优化供给,借助行业平台和龙头企业,招引一批专注细分行业、深耕专业场景的数字化服务商。同时,组织开展“百园万企数字化转型江淮行”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落地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已推动成立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110家,服务企业3150次,提供解决方案721个。

目前,安徽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已100%启动数字化改造,下一步将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完善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

“云上”跃迁 硬核科技塑底盘

在合肥经开区的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AI大脑”优化调度生产经营、“虚拟IE工程师”智能派工、“高清AI工业相机”担任质检员的角色……在工业大脑的引领下,生产流程更为集约、高效,产品的迭代更新更为快速。

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它不仅被视作关键的战略基础设施,更是驱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合肥依托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2024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1666.4亿元;芜湖聚焦动漫游戏、机器人与现代物流,营收达296.5亿元;马鞍山、滁州、蚌埠等地则深耕工业软件、地理信息、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区域协同效应持续增强……安徽正依托工业互联网推进设备智能运维,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激活新质生产力,初步形成多地协同、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全省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与应用,上半年新增省级重点平台22个。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92家,连接设备及点位数超1100万个,集聚工业模型及工业APP超3.5万个,服务企业突破50万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发展指数稳居全国第6位。

调研显示,这些平台正以不同的模式实现与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赋能的强劲态势。其中,设备运维管理是平台赋能的重点方向。94%的平台可实现设备异常预警,60%的平台具备远程运维能力,42%的平台对外提供商业化服务并盈利。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软件产业正成为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安徽工业互联网迈向更高水平的硬核力量。安徽不仅注重平台搭建与设备连接,更从软件技术创新发力,强化基础研发与应用创新,经过多年培育,涌现出容知日新、阳光电源、埃夫特、瑞纳智能、智寰科技、劲旅环境、工大高科、科大智联、云轨科技等一大批成功转型服务型制造的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专注设备远程运维的数字化服务商;讯飞星火、容知日新“灵芝”、科大国创“星云”、羚羊等垂直行业大模型持续赋能,推动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

在赛迪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软件区域竞争力报告》中,安徽软件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吸引力位列全国第9,创新能力和潜力居第10位。全省以实现“一市一园”为目标,推动16个省辖市实现特色软件园区全覆盖。政策方面,通过首版次软件等专项支持,推动工业仿真、控制系统等核心软件研发与应用。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首版次软件产品643个,其中21个达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手记

穿过汽车工厂的机械臂矩阵,触摸着装上“数字手环”的生产模具,记者走访众多皖企,在钢铁与代码之间,仿佛触碰到安徽制造跃迁的脉搏。数字化转型在这里不是喊着口号的“独角戏”,而是政策制定者与企业之间的持续对话。数字化关乎企业生存的选择,也关乎区域经济的发展。

“转型最大的难点,从来不是大企业怎么转,而是让中小企业如何转得起、转得好。”安徽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诊断服务、软件补贴、园区推广等措施让数字化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让转型的红利渗透到产业链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