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骗”字,确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里最幽暗、也最顽固的裂缝。它从甲骨文时代就蹲在阴影里,到今天只是换了皮肤、口音和工具,却从未离场。
“骗”字,确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里最幽暗、也最顽固的裂缝。它从甲骨文时代就蹲在阴影里,到今天只是换了皮肤、口音和工具,却从未离场。
1. 朝廷的“骗”——最高级的剧本
史书里写“禅让”,写“天命”,写“祥瑞”,多半都是精装骗局。王莽篡汉前,全国到处献白雉、出甘露,劝进表雪片似的飞进长安;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写得像被逼无奈,其实士兵和袍子都按剧本走。最高级的骗,是让被骗的人主动下跪,还哭着感谢老天爷。
2. 百姓的“骗”——生存缝隙里的灰技能
古代佃户交租,在斗底加层夹板,一斗米能少三五升;市井卖糖人,吹糖前先吹一口空气,糖壳鼓了,分量就轻了。他们不是恶,只是在被朝廷、地主、行会层层盘剥之后,学会用“小骗”把损失骗回来一点。骗在这里成了均贫富的隐形杠杆,虽不高尚,却带着苦涩的合理性。
3. 知识分子的“骗”——文字障眼法
科举时代,八股文写“代圣人立言”,其实全是套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把圣贤话拆成乐高积木,拼得天花乱坠,考官和考生心照不宣:谁真情流露,谁就先落榜。文章成了技术活,情怀是外包的。直到今天,很多公文、研报、宣传稿,仍是八股基因在借尸还魂。
4. 现代的“骗”——数据化妆与算法滤镜
直播间里“家人们”喊得火热,后台算法把50块的合金项链标成“南非真钻”,销量10万+;理财APP里“年化8%”用蚂蚁大的字写,“风险”用细菌大的字写,到期后告诉你“市场波动,收益为负”。技术让骗不再靠嘴,靠代码和流量,效率翻倍,受害者却连对面是谁都没看清。
5. 为什么我们总被骗?
因为“骗”不只是对方的手段,更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在照镜子。想一夜暴富、想永葆青春、想走捷径、想被看见——每根欲望后面都连着一根神经,骗子只需弹一下,我们就自己把谎言缝合进希望。换言之,被骗的不是眼睛,是心。
6. 有没有解?
个人层面,只能常把“好事为何轮到我”挂在心上,把“万一”放在“一万”前面;社会层面,让信息更透明、权力更受限、违法成本真正高到肉疼——但这需要制度接力,而非个体顿悟。
所以,“骗”不会消失,它只会像病毒一样升级补丁。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在每一次按下“确认”键前,都多一秒迟疑,多一次反问:
“如果这事不成立,我最舍不得的是什么?”
答案往往就是骗子要下手的地方。
只要人性还有缝隙,骗就会像野草,一夜间绿遍荒原。认清它,不等于消灭它,而是学会在野草里找出那条能走的路,且走且怀疑,且怀疑且前行。
来源:大道至简98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