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军新一轮空袭重创基辅之际,美国竟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可直击莫斯科的“战斧”导弹。若克里姆林宫真的遇袭,俄罗斯将如何报复?特朗普态度大转变的背后,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俄军新一轮空袭重创基辅之际,美国竟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可直击莫斯科的“战斧”导弹。若克里姆林宫真的遇袭,俄罗斯将如何报复?特朗普态度大转变的背后,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据新华社消息,9月28日,俄罗斯启用无人机和导弹再一次空袭了乌克兰,这场空袭从深夜一直持续到黎明,克利奇科市长称,该地区住宅楼、民用基础设施甚至医疗设施都未能幸免,基辅遭受的袭击最为猛烈,全市超过20个地点被炸。
很明显,这次空袭是对乌克兰的又一次警告,因为近日乌克兰不仅多次空袭俄罗斯,还放出狠话,称特朗普正在考虑给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
如果美国真的给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那么将会是灾难的开始。“战斧”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一旦落入乌克兰手中,将彻底改变战场规则。
一直以来,西方援助乌克兰的武器大多带着“镣铐”,要么射程有限,要么用途受限。但战斧不同,它能精准打击军事指挥中心、能源设施、后勤枢纽,彻底瓦解俄罗斯的战略纵深优势。
更关键的是,它的突防能力能让俄罗斯现有防空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当一波波“战斧”导弹如蜂群般袭来,再坚固的防空网也难免百密一疏。
想象一下,从乌克兰发射,莫斯科及俄罗斯腹地的核心战略目标都将进入射程,这意味着普京的总统府也将不再安全。
但美国为何此时考虑解开这个“封印”?表面上是强化乌克兰的作战能力,但其实,却是特朗普政府的“风险外包”策略。
有专家分析称,美国可能要让欧洲盟友为这场冲突承担更多责任,所谓给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不过是一个套路。“战斧”导弹不会白给,如果乌克兰想要,那么就得让欧洲花钱来买。
这样一来,美国就能把冲突扩大的黑锅甩到欧洲身上。
这正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延续,将冲突的责任和成本转移给欧盟和北约,同时让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美国军火商2023年海外销售额激增49%,其中63%流向了欧洲。当战争变成一门生意,和平的声音自然被炮火淹没。
同时,这也是特朗普施压俄罗斯的一种方式,美国用一贯的威胁方式再一次告诉俄罗斯,要么停战,要么被炸!这很符合特朗普的外交风格。
俄罗斯的反应可想而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被问及若克里姆林宫遭袭会如何回应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最好不要讨论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
这种留白的警告,比任何具体威胁都更令人不寒而栗。俄方的潜台词很明确,某些红线一旦越过,报复将是毁灭性的。
若“战斧”导弹真的落到了俄罗斯的土地上,俄乌冲突将立即升级为一场全新的战争。俄罗斯为了维护大国尊严,可能不得不采取对等措施,不排除将北约目标纳入打击范围,甚至调整核力量态势。
届时,冲突的螺旋将加速旋转,把更多国家卷入其中。
现在的关键,就是要看特朗普是否真的要下这个决定。如果美国最终批准提供“战斧”导弹,俄乌冲突将进入更危险的阶段。
乌克兰获得战略打击能力的同时,也将失去与俄罗斯回旋的余地。俄罗斯势必加强针对西方武器的打击力度,甚至可能先发制人,之前“误炸”波兰大使馆已经说明了一切。
对欧洲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噩梦。特朗普政府的“脱身”策略意味着欧洲将直面更大的安全压力。冲突升级的风险、难民潮的冲击、能源危机的加剧,这些都可能成为欧洲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可怜的欧洲,到现在还为美国的“回归”而沾沾自喜,认为只要有美国提供的武器,乌克兰必胜。殊不知,自己才是注定要被掏空的那个角色。
更比起欧洲的处境,更危险的是,特朗普此次的决定对于国际秩序的动摇。大国将致命武器作为地缘政治筹码,军控体系被肆意破坏,“双重标准”成为常态,而全球安全治理的基础正在被侵蚀。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又考虑提供远超条约限制的“战斧”导弹,这种行径无疑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在这场硝烟背后的博弈中,真正的输家只有普通民众。基辅街头那些被炸毁的住宅楼里的居民,顿巴斯地区终日生活在炮火下的百姓,还有因冲突而承受能源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的欧洲家庭,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战争商品化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当生命被简化为数字,当家园被当作筹码,人类文明的价值基础也在被动摇。
眼下,更大的风暴可能正在酝酿,“战斧”导弹是否会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变量,美国是否会真的跨过这条红线,欧洲又将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安全挑战,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历史一再证明,武力从来不会带来持久的和平,只会播下更多仇恨的种子。是选择让冲突继续升级,还是为和平创造机会?都在一念之间。
来源:兵器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