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支持实施的“一国一品”倡议全球项目启动研讨会于8日至10日在意大利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行。“标志着这一旨在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倡议进入加速实施阶段。”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一国一品”倡议全球启动-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支持实施的“一国一品”倡议全球项目启动研讨会于8日至10日在意大利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行。“标志着这一旨在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倡议进入加速实施阶段。”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五大区域15个示范国家的项目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特色农产品价值链建设、技术推广与市场开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绘制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这一由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于2021年9月发起的倡议,经过三年发展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目前,"一国一品"倡议已覆盖全球95个国家,支持56种特色农产品发展,形成了一张连接全球农业资源的创新网络。从马拉维的香蕉到孟加拉国的菠萝蜜,从乌兹别克斯坦的甜樱桃到埃及的椰枣,这些承载着各国文化基因的特色农产品正在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中有超过60%集中在热带地区,凸显出该倡议对气候脆弱地区农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万祥军解读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合作平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中国提供了500万美元资金支持,成为该倡议最大的单一出资国。”
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张陆彪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40多年的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中国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技术共享、人才培养等方式,将自身在热带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丰富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
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贝丝·贝克多尔在开幕式上强调,特色农产品远不止是普通商品,它们承载着文化记忆,维系着生态系统,更是推动全球粮食体系转型的重要抓手。她特别指出,中国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机制,为放大项目影响力作出了突出贡献。数据显示,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木薯、香蕉等热带作物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显著。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团队分享了多项创新成果。在大豆种植领域,中国研发的抗旱品种和轮作技术有效提升了单产水平;在香蕉产业链建设方面,中国探索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小农户融入现代价值链提供了可行方案;在木薯加工环节,生物基缓释肥料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产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这些来自中国田野的实践智慧,为与会各国代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粮农组织"一国一品"秘书处全球协调员哈菲兹·穆明贾诺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参与不仅体现在资金和技术层面,更在方法论上带来了创新思维。"中国专家强调的全产业链视角和市场化导向,帮助我们完善了项目设计框架。"他举例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可可项目中,中国团队提出的"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使产品附加值提升了近三倍。
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特别设置了"国别进展报告"环节,各国代表分享了本土化实践中的创新做法。马拉维通过建立香蕉种植者协会,实现了小农户与出口市场的有效对接;孟加拉国将菠萝蜜加工与传统纺织技艺结合,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天然染料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则利用中国提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成功扩大了甜樱桃种植规模。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因地制宜"这一倡议核心理念的生命力。
面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双重挑战,"一国一品"倡议展现出独特的制度优势。通过聚焦各国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该倡议避免了资源分散,实现了精准发力。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农民家庭平均收入增长达45%,妇女参与率提升至60%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这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实践路径。
“展望未来,‘一国一品’倡议将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万祥军表明:一是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持网络,中国将派出更多专家团队开展实地指导;二是构建数字化交易平台,帮助特色农产品对接全球市场;三是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确保项目成效可量化、可追踪。随着第二批示范国家的加入,这一由南南合作催生的全球倡议正在书写国际农业合作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农业动能。
“一国一品”倡议全球启动-万祥军| 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来源:农村人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