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人民出行(南宁)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人气十足——多款“南宁造”新能源两轮车整齐陈列,从蕴含本土设计温度的“御风”,到精准适配东盟市场需求的“黑旋风”,再到支撑产品竞争力的背后智能技术,每一处细节不仅展现着企业在新能源出行领域的深耕与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人民出行(南宁)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人气十足——多款“南宁造”新能源两轮车整齐陈列,从蕴含本土设计温度的“御风”,到精准适配东盟市场需求的“黑旋风”,再到支撑产品竞争力的背后智能技术,每一处细节不仅展现着企业在新能源出行领域的深耕与突破,更让“南宁造”两轮车成为展会上亮眼的“出海新名片”,其针对国内外不同市场的创新布局赢得广泛关注。
如今,其依托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前沿枢纽的区位优势、以“本土化研发、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布局”为核心,开启了深耕国内市场,加速布局东盟市场的探索新路径。从电动自行车领域起步,到稳居行业头部阵营,人民出行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共享出行赛道的“逆袭”。自2019年创立并进军电动自行车领域以来,该品牌持续深耕,在2025年品牌网“十大共享电动车品牌”榜单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跻身前列,排名紧随美团、哈啰两大行业头部企业,成为当前共享出行领域最具成长力的新锐力量之一。
一契机,如何推动东盟燃油摩托向绿色出行升级?
东盟街头98.3%的摩托车都是燃油车,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是老大难,但当地充电设施不完善,消费者还特别在意车型好不好用、成本高不高。”人民出行(南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赟峰道出了东盟市场的矛盾——需求迫切却挑战重重。
当前,全球绿色出行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两轮车凭借灵活、低碳的优势,成为解决城市短途交通痛点的重要选择。
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东盟地区,这一赛道的潜力正加速释放。一方面,东盟多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曼谷、雅加达等城市燃油摩托车保有量极高,燃油摩托车保有量已突破1400万辆,占当地摩托车总量的98.3%,这不仅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与交通拥堵,也让绿色出行转型成为政府与民众的共同诉求,新能源两轮车替代需求迫切;另一方面,该区域新能源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消费者对车型适配性、使用便捷性及成本控制有着更高要求,市场既充满机遇,也面临着“本土化适配难、运营模式落地难”等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能源两轮车生产与技术大国,在电池技术、智能控制、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回溯2024年的新能源电单车赛道,头部玩家早已掀起竞速,在共享领域,青桔、美团、哈啰、松果出行四大品牌凭借深厚的资本积累与成熟的运营体系,包揽全国约70%市场份额。其中,哈啰不仅深耕国内市场,更将业务延伸至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其中在新加坡,哈啰单车的累计骑行量已超过1000万公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海外用户群体与品牌认知;美团则借Keeta海外本土化生态加速出海,通过融入当地生活场景,在沙特阿拉伯、巴西等多个海外市场快速打开局面。在新能源两轮车出口领域,雅迪、爱玛等头部品牌凭借多年积累的海外渠道与标准化生产能力,通过在海外建立工厂实现批量输出,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与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一辆车,如何为不同市场“量身定制”?
东盟博览会的展台前,人民出行的展区总是围着不少客商,其中“黑旋风”系列车型前更是人头攒动。
越南物流企业代表仔细查看车身载物框架。王赟峰上前递上车型参数手册,介绍专为东盟市场设计的“黑旋风”:针对越南、泰国等国多丘陵山地的地形,搭载高扭矩定制电机,载重50公斤时仍能提升爬坡性能、保证行驶稳定;还推出货运版车型,车架经特殊加固,承重达 150公斤以上,载重量比普通车型高 30%,契合当地物流需求。
“这批融入本地文化元素的“御风”系列共享电动自行车自投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首批1万多辆新车已在南宁市各城区投放,后续还将追加投放,进一步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人民出行(南宁)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包一富介绍道。作为专门服务全国共享两轮车市场的核心产品,“御风”系列此次在展会上亮相的紫色、粉色车型,更藏着专属南宁的巧思 —— 车身上印着“来了南宁就是老友”的标识,一句亲切话语满含城市烟火气,也让本土文化与出行工具自然交融。正是这份对本地文化的用心诠释,让“御风”系列收获了市民与游客的一致认可。
不止于南宁,人民出行的共享电单车版图已延伸至全国140余座城市:68万台车辆穿梭在街头巷尾,成为千万人日常出行的 “贴心帮手”;服务超5000万年活跃骑行用户,全国累计骑行总里程突破16亿公里;单是碳排放量减少一项,便已达32801吨,用实际行动为绿色低碳出行注入了强劲动力。
而面向南宁消费者的“博文”系列,则把“安全便捷”刻进了基因里。亮眼的火龙果色车身,在街头一眼就能认出,更关键的是它采用的换电模式——30秒就能完成换电,再也不用等几个小时充电。而且电池内置保密协议,从根源上杜绝了私充风险,既契合国家锂电池安全要求,又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一条链,如何在南宁“扎根生长”?
“早期我们也试过从外地调电芯,不仅组装周期长,旺季还容易断货。”王赟峰说,这是人民出行在产业链布局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而解决方案,就藏在南宁的本土资源里——现在,企业所有车型的电芯都来自广西多氟多,南宁武鸣生产基地的“电池—电机—整车”组装线月产能达1.5万辆,再加上玉林博白白平产业园70万吨锂电材料产能支撑,“原材料—核心部件—整车制造”的本地链条彻底打通,核心部件成本降低,即便加上东盟物流费,仍有价格优势。
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样靠“自主研发+本地验证”破解。团队自主研发硬件器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车联电大数据平台,能精准解决南宁电动车乱停、不戴头盔等问题;向东盟输出技术时,又构建起“10秒反馈全维度车辆状态”的物联体系,骑行数据实时同步后台,为本地化运营提供支撑。目前,人民出行已与越南河内商会达成合作,将智能调度系统、充电网络落地当地。
在智能换电领域,问题则是“如何降低成本、适配东盟气候”。团队与铁塔能源合作,共享通信基站闲置电力,让换电站建设成本降低15%,这套模式还被纳入“南宁模式”示范项目,享受政策红利。针对东盟充电设施不足、高温多雨的问题,他们没有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推出移动换电方案:在胡志明市商业区,单台换电柜日均服务80次,帮助外卖骑手效率提升30%;强化散热模块与防水接口的设计,让电池在40℃高温下寿命衰减率比竞品低20%。
更灵活的还有海外输出策略——为适配东盟各国政策,人民出行不仅出口整车,还提供核心配件,通过“当地组装”降低门槛。目前,马来西亚工厂已实现投产,年销量达40万辆,既贴合当地政策,又创造了就业岗位。
一股势,如何乘“绿色东风”而起?
如果将企业的努力比作舟,那么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势就是托举其前行的江河。人民出行的“长征”,正驶入一片广阔的政策与市场“蓝海”,而广西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更成为重要助推器。在跨境金融领域,广西对年度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超5亿元的企业提供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2024年全区28家企业获奖励超2300万元,同时通过“汇小二”金融服务点提供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结算成本,为人民出行的跨境业务提供资金流通保障。产业布局上,南宁明确在东盟区建设电池应用产业集聚区,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与人民出行“技术授权+本地生产”的出海策略高度契合。
“入驻南A中心时,我们拿到了两年‘零租金’办公场地,运营成本直接降了近30%。”人民出行营销总监孙锴口中的政策红利,是企业破解“出海成本高、资源分散”问题的关键。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出行产业集群”,从换电柜到出行APP一站式搞定,让人民出行能把更多资金投入东盟车型研发、技术优化。
这背后,是更广阔的“绿色东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将“绿色经济”列为核心议题,双方合作转向绿色、数字赛道;东盟本土对燃油摩托车的替代需求迫切,人民出行的电动车既亲民又便捷,恰好直击市场痛点。如今,企业已在越南、马来西亚签下充换电体系合同,计划以“技术授权+本地生产”带动南宁本土企业“抱团出海”。
从南宁车间到东南亚街头,“南宁造”新能源两轮车的出海路,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突围。当“黑旋风”穿梭在雅加达巷尾,“南宁模式”换电柜立在曼谷街头,这些带着“广西造”底气的交通工具,不仅解决了一个个市场难题,更成了中国与东盟绿色合作的鲜活纽带。(罗丹 卢思瑶 梁自欢 卓锐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2023级学生)
来源:瞰见八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