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手里那台黑色塑料壳的“地龙采集器”闪着廉价金属光,插头一插,两根铁钎往地里一杵,蚯蚓就自动蹦出来。
“一天就能赚五百,还不用下地。
”村口小卖部门口,老李把这句话重复了三遍,像在念广告。
他手里那台黑色塑料壳的“地龙采集器”闪着廉价金属光,插头一插,两根铁钎往地里一杵,蚯蚓就自动蹦出来。
听起来像魔法,其实是把220伏的电流灌进土壤,蚯蚓被电得痉挛,集体浮到地面,像一场被迫的“逃亡秀”。
这玩意儿在网上卖三百到八百,成本不过两百,商家旺季一个月能卖一千多台,纯利十万。
老李买的那台花了六百,附带一张“电捕教程”光盘,封面印着“致富捷径”四个大字。
光盘里没说的是,江苏沛县的老朱去年也买了同款,第一次试机就被电死,家属打官司,商家赔了五十七万。
可消息传回村里,大家只记住了前半句——“一天五百”,后半句像被风吹散的烟,没人提。
蚯蚓被电死后,收购商开着皮卡进村,五块到八块一斤收活蚯蚓,转手送到镇上的烘干点。
十斤鲜货烘成一斤“地龙干”,能卖一百到两百,利润翻十倍。
贵州威宁县一个加工点,每月吞掉三万斤活蚯蚓,烘干后三千斤地龙干,老板净赚八万。
老李把自家两亩地的蚯蚓电了个干净,换来两千块现金,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没算的是,去年小麦亩产一千斤,今年只剩八百,化肥多花了两百,里外里倒亏。
更隐蔽的账在土里。
蚯蚓被电死的同时,土壤里的微生物也被高压电烤焦,每克土从十亿菌落降到一亿,像把土地的“胃”切掉一半。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说,这种土想恢复,至少六年,期间粮食减产的钱,比电蚯蚓赚的那点快钱多得多。
老李不信,他觉得“专家就会吓唬人”,直到隔壁村的老王发现,自家地里的蚯蚓粪肥得流油,而老李的地硬得像砖,浇完水半天渗不下去。
有人劝老李搞养殖蚯蚓,说人工养的一斤也能卖八十。
老李算了笔账:搭棚子五万,控温控湿设备一万,饲料一年一万,还不算万一蚯蚓集体“热死”的风险。
政策补贴每亩一千,塞牙缝都不够。
更扎心的是,药企采购员私下透露,野生蚯蚓的蚓激酶含量比养殖的高15%,他们宁愿高价收野货。
老李听完,默默把养殖手册垫了桌角,继续研究怎么把“地龙采集器”的功率调大点。
下游市场倒是红火。
药厂每年要五百吨地龙干,钓鱼饵料店三十一斤的冻蚯蚓供不应求,连宠物店都卖二十五一斤的爬宠口粮。
需求像一张大嘴,吞掉几万吨蚯蚓,电捕只是最省事的投喂方式。
老李的儿子在城里做电商,告诉他直播间里“野生地龙干”能卖到三百一斤,老李听完,连夜把剩下的半亩地也插上了铁钎。
可土地不会说谎。
河南那个电捕最凶的村子,两年后小麦亩产掉了三成,村民开始偷偷往地里撒买来的蚯蚓苗,一条五毛钱,撒一亩地得两千块。
老李听说后,蹲在自家地头抽了半包烟,烟灰落在龟裂的土缝里,像给土地烧的纸钱。
暴利链条上,上游赚快钱,中游吃差价,下游吃刚需,唯独没人给土地结账。
老李的“一天五百”像一场高利贷,利息是未来的粮食和子孙的地。
政策喊了多年“禁止电捕”,可只要药企还偏爱野生货,收购商还开车进村,小卖部门口就会继续有人念叨那句广告词。
唯一的变量,可能是哪天老李发现,电完蚯蚓的地里,连杂草都不长了。
到那时,他或许会想起专家说的“六年恢复期”,然后摸摸兜里剩下的两千块,叹口气——这钱,烫手。
来源:在峡谷间倾听呼啸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