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案例聚焦鸡西市鸡东县东海镇新华村——一个浸润着抗联精神的红色村落。这里的“红色家风教育基地”用全息投影复原革命场景,“小红梅讲解员”带着少年们讲述先辈家书里的忠诚;“铁梅家风银行”把环境整治、邻里互助量化成积分,可换生活用品;“平安大姐”调解室结合《红灯记
妇联家治改革试点案例
本期案例聚焦鸡西市鸡东县东海镇新华村——一个浸润着抗联精神的红色村落。这里的“红色家风教育基地”用全息投影复原革命场景,“小红梅讲解员”带着少年们讲述先辈家书里的忠诚;“铁梅家风银行”把环境整治、邻里互助量化成积分,可换生活用品;“平安大姐”调解室结合《红灯记》精神,化解矛盾成功率达100%。
主要做法
深挖红色富矿,铸牢传承之魂
构建“沉浸式”家风教育体系
统筹文旅、教育等多方力量,整合哈达河红色历史陈列馆等县内3处红色地标,在新华村建成功能完备的“红色家风教育基地”。运用全息投影、情景再现等现代技术,精心复原10处关键革命场景,让历史可触可感。常态化推出“提篮小卖”沉浸式实景剧等特色研学项目,结合重要纪念日、节假日策划“家风润童心,亲子共成长”等主题活动,吸引家庭广泛参与,1000余人次在互动中体验红色家风教育。县妇联与新华学校联合组建“小红梅讲解员”队伍,培育省级“红领巾讲解员”,组织开展多种活动,促进红色基因代际传递,2024年以来,年均开展活动20余场,覆盖青少年1000余人次。
创新治理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打造“家风+”基层善治模式
以“铁梅传灯”为抓手,创新推行“党员家庭+1+N联户”机制,建立“铁梅家风银行”积分制,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邻里互助、遵纪守法、参与公益5类行为量化积分,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物品或相关服务。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今年已推选出县级“最美家庭”30户、“红色家风示范户”10户,树立起崇德向善的鲜明导向。深入挖掘《红灯记》蕴含的忠诚担当、家国同构精神,提炼形成易于传播的新时代“鸡东红色家训”,开展“家训擂台赛”等活动,让优良家风从“家喻户晓”走向“家家践行”。创新设立“平安大姐”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室,整合“红灯夜话”议事平台与“铁梅调解队”力量,成功调解纠纷56件,成功率100%。
赋能产业振兴,共享发展成果
激发“红绿融合”内生动力
立足新华村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高起点规划“一核三带”红色旅游格局。“一核”即《红灯记》文化主题街区;“三带”为抗联精神沉浸体验带、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带、非遗文化活态展示带。开发“红灯记”主题剪纸、版画等系列文创产品,推出“红色研学+农耕体验”精品线路,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1000元。
深化多元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完善“五员联动”服务体系
以网格为基、党建为魂,设立“红灯议事厅”,推行“五员共治”模式。驻村干部与村两委担任政策讲解员,解读惠民政策;村民代表与志愿者担任环境保洁员,落实门前三包;妇联执委与最美家庭担任文明传播员,倡导移风易俗;妇联干部与文艺骨干担任文化实践员,组织文体活动;网格员与志愿者担任民生服务员,代办政务、收集诉求。2024年以来,村民主动参与公益事业超50人次,形成“党建强、治理优、乡风美”的良好局面。
取得成效
新华村在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特色模式。在基层治理上,其“平安大姐”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室整合“红灯夜话”议事平台与“铁梅调解队”力量,创新采用“情理法”融合的柔性调解模式,该模式已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县11个乡镇推广,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在产业发展上,新华村同样积极创新,一方面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推动“红色资源”向“庭院经济”有效转化;另一方面借力村内引进的规模化酸菜厂,引导开展“巾帼生态小菜园”项目,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种植绿色蔬菜直供工厂,形成“小庭院对接大产业”的链条,这一举措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成为探索庭院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为“红+绿”融合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经验启示
红色基因是基层治理的精神内核
鸡东县的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与家风建设深度绑定,能为基层治理注入独特精神动力。通过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可践行的家风载体(如“红色家风教育基地”“红色家训”),既唤醒了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也让基层治理有了情感温度和思想根基,避免了治理工作流于形式。
“家风+”模式是激活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
将家风建设与积分激励(“铁梅家风银行”)、矛盾调解(“平安大姐”调解室)、产业发展(“红绿融合”经济)等治理场景结合,打破了家风建设“单打独斗”的局限。这种模式以家庭为最小治理单元,将家风要求转化为群众可参与、能受益的具体行动,既激发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也实现了家风建设与基层治理、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
多元共治是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五员联动”服务体系与“党员家庭 +1+N联户”机制,构建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通过明确驻村干部、村民代表、妇联力量等不同主体的职责,让治理工作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议、共同干”,既提升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和落地性,也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与参与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资源转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新华村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绿色资源对接特色农业的实践,验证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乡村振兴并非千篇一律,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红色文化、生态环境、特色产业),找到“资源—产业—民生”的转化路径,让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最终实现“治理有效”与“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其模式对同类乡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关于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的改革部署要求,2025年,黑龙江省妇联率先全国出台首个省级改革方案,精选8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推动“三家”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从佳木斯桦川县星火村的朝鲜族家风传承,到鸡西鸡东县新华村的红色家风浸润;从七台河勃利县正阳村的积分制赋能,到齐齐哈尔富裕县长胜村的家藏馆育人……8个试点村立足自身文化根脉与治理需求,以“积善家藏馆”“老年协会”“家风积分制”“巾帼调解队”等特色载体为抓手,将孝老爱亲、移风易俗、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理念融入“三家”建设,既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又守护了乡土文化的根与魂,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