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不会扫码,医院直接让她去人工窗口排队,那条队拐了三个弯,她站了四十分钟。
“妈不会扫码,医院直接让她去人工窗口排队,那条队拐了三个弯,她站了四十分钟。
”
我把这句话发到群里,半小时炸出两百条吐槽:有人爸妈被理财课骗光拆迁款,有人爸把降压药掰成两半吃,说帮儿子省奶粉钱。
民政部刚给的数字冷冰冰——1.3亿空巢老人,四成每月等不到孩子一次电话;北京朝阳法院更狠,赡养纠纷一年涨两成,七成是为了钱。
我盯着屏幕想,我们到底在养谁的老?
故事从一张外卖订单开始。
北京朝阳,晚上九点,骑手老赵62岁,送的是一份29.9的老年套餐,软烂少盐。
收餐人是他自己——系统派单派到自家门口,平台算法只知道“银发骑手顺路”,不知道他闺女在澳洲,三年没回。
老赵把饭倒进自己碗里,顺手给闺女发语音:今天赚了四十,你那边热不热?
红色感叹号弹出来,对方开启了“拒收”。
同一时刻,杭州某小区,AI通过门禁摄像头报警:203的独居老太已经26小时没出房门。
物业上门,人倒在厨房,锅里剩半碗干掉的稀饭。
儿子在上海做产品经理,朋友圈最新动态是“带爸妈旅行”定位在马尔代夫,配图是岳父岳母。
老太太被拉走那天,业主群在讨论“跨代共居”——年轻人免房租,只要陪老人聊天。
报名帖下面一排“我可以”,头像全是滤镜自拍,没一个超过三十岁。
再说钱。
广州中院4月判了全国第一案:儿子必须每周给妈打三次视频,每次不少于五分钟,不执行就罚款。
法官念完判决书,被告嘟囔:我加班到十一点,哪有空陪她尬聊?
旁听席一阵哄笑,笑完大家都沉默——那五分钟,谁掏得出来?
支付宝顺势上线“亲情计算器”,输入爸妈生日、病史、退休金,自动跳出“每月应投入1480元+210分钟”,数字血淋淋。
我试了下,直接退出界面,假装没看见。
更离谱的是反向按揭。
深圳罗湖,李老太把唯一小两居抵押给“养老投资公司”,合同写着每月返一万,终身居住。
三个月后,公司跑路,新房东拿着房产证换锁。
她坐在楼道里啃冷馒头,对警察说:我不想给孩子添麻烦。
警察叹气:阿姨,您这是给孩子留麻烦。
类似案子光罗湖就二十多起,骗子拿捏的就是“怕拖累孩子”这五个字。
那孩子真在忙啥?
美团数据告诉我,2024年新增“银发骑手”三万人,平均年纪58,最大72。
他们送老年餐、降压药、成人纸尿裤,高峰期日跑五十单,系统提示“注意血压”。
我问站长:出事了谁赔?
他耸肩:买了意外险,赔十万,够买墓地。
一句话把我噎到原地。
政策也不是没动静。
住建部新规:新建小区儿童活动场地和老人设施1:1配建。
我去看了北京通州刚交房的盘,滑梯旁边确实放了太极轮,但地上插着“请勿让儿童攀爬”的黄色牌子。
老人器材成了大型装饰,孩子依旧喊“爷爷奶奶让一让”。
28城试点“喘息服务”,照护者可以把老人托管一周,我帮我妈排队,名额排到三个月后。
工作人员悄悄说:优先给“失能”等级高的,您妈还能走,再等等。
等不起的是时间。
成都一帮大爷大妈自己玩明白了,组了个“夕阳红直播团”,在抖音教广场舞、卖花椒、讲防骗,一年带货三千万。
评论区刷“奶奶好飒”,他们咧着缺牙的嘴笑:不靠娃,咱靠流量。
我给我妈转链接,她回:手机内存不足,删了。
我盯着4G红色小箭头,突然明白,数字鸿沟不是不会扫码,是压根不想学——怕学会了,还是没人说话。
最戳我的是幼儿园和养老院的对比。
全国幼儿园是养老机构的4.8倍,每三个娃配一个老师,每十个老人才有0.5个护工。
小时候爸妈把我们托给社会,现在社会把我们爸妈还给我们,我们转手又想托出去。
循环一圈,账单最后写着两个字:亲情,价格面议,过期不候。
我把老赵的故事发到朋友圈,配文:今天开始,每周给我妈打三个视频,每次十分钟,不打卡不截图,纯聊。
十分钟而已,欠了太久。
评论区有人回:怕聊不到十分钟就吵起来。
我回他:吵也算声音,总比忙音好。
养老不是远方的哭声,是今晚就能拨通的号码。
别让算法替你尽孝,那玩意儿只认订单,不认妈。
来源:上进菠萝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