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种图书入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8:11 1

摘要:赵芮表示,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冷门绝学研究领域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坚实的根基。以郭沫若、贺昌群、王静如、罗念生、胡厚宣、张政烺、水建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人甘守寂寞、孜孜以求,在诸多薄弱甚至濒危的学科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专题发布会,发布14项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芮表示,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冷门绝学研究领域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坚实的根基。以郭沫若、贺昌群、王静如、罗念生、胡厚宣、张政烺、水建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人甘守寂寞、孜孜以求,在诸多薄弱甚至濒危的学科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批严谨笃实的研究人才,铸就了一部薪火相传的学术史诗。近年来,在院党组谋划部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冷门绝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在学科体系建设、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院冷门绝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赵芮指出,办好“绝学”、冷门学科,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对冷门绝学研究价值的认识,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系统整合跨学科研究资源,创新成果传播宣介方式,让冷门绝学“热”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以此次成果发布为新起点,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冷门绝学,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推动学科建设创新,努力打造有风骨、有灵魂、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14项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14项重大成果包括专著11部、译著1部、古籍整理2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满学研究中心主任朝克,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龙从军,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杰宏,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常蕾,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姜南作为作者代表,分别介绍了相关成果的基本情况。

会议同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绝学”、冷门学科资助名录》《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4年度、2025年度资助学科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设立研究中心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负责同志主持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及学者代表、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发布的14项重大成果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等8种图书入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种图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

01 《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

姜南 著

2025年5月版

佛教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历时千年的文化交流,留下卷帙浩繁的汉文大藏经,给汉语和汉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由此构筑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从典型的句法现象入手,充分运用梵汉对勘的材料和方法,细致刻画中古译经的语言现象并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合理解释,揭示这一跨语言、跨文化,同时也是跨世代的语言转换工程究竟是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的,尤其关注在以梵语为主的屈折语和作为孤立语的汉语之间如何进行语法转换等根本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译经语法与汉语语法发展的关系,构建相对独立的佛教汉语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02 《“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

任荷 著

2020年7月

该书基于对上古文献中1816个常用名词的穷尽性考察,首次全面搜罗并系统整理了上古汉语名词动用的实例;充分借鉴国内外语言学界前沿的词汇语义理论与词义分解方法,结合古汉语语言事实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建构了多层次、综合性的词义描写体系;从剖析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入手,集中探究了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制约因素与制约规则、生成过程与释义机制及名源动词的层级性等问题。该书系统地回答了“在上古汉语中什么样的名词容易动用、为什么会发生动用、最有可能的动用路径和机制是什么”等关键的事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不仅将名词动用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而且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富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的研究范式。

03《殷墟甲骨断代标准评议》

常玉芝 著

2020年12月

甲骨断代研究是甲骨学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该书对一百多年来殷墟甲骨断代研究的历史做了细致的爬梳整理,理清其发展脉络,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断代标准及断代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评议。尤其是对第四阶段中延续至今四十余年未决的“历组卜辞提前说”“两系说”“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非王卜辞说”等研究假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新资料、新证据,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还特别强调了考古地层学在甲骨断代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详密的论证,得出上述诸说皆不能成立。该书是对一百多年来殷墟甲骨断代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它对推动甲骨学、商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推动考古学知识的运用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4 《地图史学研究》

孙靖国 著

2024年12月

“地理之学,非图不明”,充分挖掘地图作为独特的视觉空间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方法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该书对中国现代地图史研究历程和路径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功能取径”和“小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海图、边防图、工程图、城市地图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和梳理,对现代历史地图的进展进行了探索;对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欧地图史反映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引入数字人文手段,探索分析古地图绘制精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地图史学”的概念,指出其研究应当包含地图学史、作为史料与方法的古地图以及作为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历史地图等三个维度,认为应将地图从单纯的技术史研究扩展到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使地图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空间认知、政治理想和文化交流的文献和研究工具。

05 《羌语方言研究:语音、词汇》

孙宏开 刘光坤 黄成龙 著

2024年12月

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松潘县部分地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已经转用汉语,丹巴县羌族转用嘉戎语和汉语。该书以1956—1960年间调查的羌语材料为基础,共设三章,分别介绍羌族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羌语南北两大方言20点的音位系统和每个点1600多词。该书资料翔实、体系完备,不仅为羌语方言比较与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提供了丰富依据,也为读者了解、认识和发展羌语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羌族语言文字研究、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是研究羌语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06 《藏文古文献〈拔协〉文本标注与语法研究》

龙从军 著

2022年4月

该书以《〈拔协〉增补本译注》中的藏文文本为依据,构建了全文隔行对照语法标注语料库,并详细描述了《拔协》文本中的词法和语法现象。该书是古藏文文献深层数字化和古文献专书语法研究的尝试,以字、词、句、段和篇章为单位,进行不同层级的对齐对译和标注,为探索古藏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提供客观、真实的文本材料,对藏文历史文献专书语法研究、汉藏语系语言接触和历史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化的文本材料使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也能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关注、利用古籍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古文献中的全方位知识。在该书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训练出了藏文古文献(10世纪后的古藏文文本)隔行标注模型,开发了半自动标注网络平台,为其他藏文古籍文献文本自动处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07《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

米热古丽·黑力力 著

2022年2月

该书在全面梳理鄂尔浑碑铭中回鹘碑文的基础上,结合拓片、影印本和先行研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文献文本,并系统考释碑铭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是国内外首次对鄂尔浑文回鹘碑铭进行系统性、比较性研究的成果。该书突破了以往偏重史料叙事或单一语词解释的局限,首次在回鹘碑铭研究中结合柏林学派的材料考订方法与日本学派的文献语言学方法,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词汇层累性、混合性与创新性的解释框架,深入探讨碑铭词汇的语源、语义演变及其与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等语言的互动关系,同时将其与中古及现代突厥语进行比较,揭示语言承继与变异的规律,为中亚语言接触史与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和坚实基础。

08“满语文系列教材”(全5 册)

朝克 主编

2025年1月

“满语文系列教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重大成果。包含五本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为新时代满学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知识载体。其中,《满语研究》主要介绍清代满语书面语语音、词汇、语法;《实用满语会话》基于清代满语书面语,以会话读本形式编写,传授满语基础知识及使用关系;《无圈点满文》全面讲解了无圈点满文创字、改进、使用和历史性功绩,以及无圈点满文资料翻译阐释工作的重要性;《满文文献选读》翻译和解读了满文代表性历史文献资料选段;《清代满语言文字研究概论》阐述了清代满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研究,及其与汉语、汉文间的接触关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