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下旬,宁波镇海中学新生小覃的家庭陷入僵局。这位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浙大保底”名校的少年,因连续三次数学测验成绩下滑,被母亲李女士取消了约定好的国庆家庭旅行,已预订的机票在价格三连涨之际被果断退订。
9月下旬,宁波镇海中学新生小覃的家庭陷入僵局。这位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浙大保底”名校的少年,因连续三次数学测验成绩下滑,被母亲李女士取消了约定好的国庆家庭旅行,已预订的机票在价格三连涨之际被果断退订。
面对躲在房间伤心的儿子,李女士坚持“奖惩分明才能让他明白努力的重要性”,这一做法随即引发社会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激烈讨论。
成绩三连跌,重点高中的适应之困。小覃的成绩波动并非个例,结合镇海中学的学习生态,背后存在三重必然因素。
第一是竞争维度的质变。作为浙江省“高考牛校”,镇海中学汇聚各地尖子生,正如该校毕业生回忆:“身边同学大多来自附属初中,基础扎实得可怕”。小覃从初中的“佼佼者”沦为班级中游,这种落差极易引发自我怀疑。
第二是学习方法的断层。初中数学靠机械刷题即可得分,而高中知识更强调抽象思维与逻辑推导。小覃若沿用旧法,必然出现“听课跟不上、作业做不完”的困境,这与多位重高新生“踩坑”案例高度吻合。
第三是心理压力的叠加。开学初“班级前十”的约定与“浙大保底”的期待,形成双重压力。青春期孩子对自我价值敏感,三次失利已造成心理负担,家长的强硬态度更会加剧焦虑。
网友们质疑,奖惩分明的代价,是三重教育伤害。李女士的“契约精神”实则埋下教育隐患,其不良影响远超成绩本身。表现在:
第一,学习动机的异化。将旅行与成绩挂钩,本质是把学习异化为“利益交换”。数据显示,60%采用分数奖励制的家庭,孩子会出现“功利性学习”问题——只为奖励而学,而非热爱知识。小覃若形成这种认知,终将丧失长期学习动力。
第二,亲子信任的崩塌。临时取消旅行打破承诺,使亲子关系沦为“甲方乙方”的博弈。心理专家指出,这种做法易让孩子产生“考不好=不值得被爱”的扭曲认知,比成绩下滑更难修复。
第三,逆反心理的催生。青春期孩子本就抗拒“结果导向”的评价,李女士的惩罚式教育恰中要害。临床案例显示,72%的成绩波动后遭遇惩罚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或逆反行为。
也有的网友提出了帮助李女士的孩子正确帮扶的策略。即从“奖惩者”到“同行者”。参考镇海中学的成功教育经验与心理学研究,家长应从三方面发力:
第一是心理支持优先,重建价值认同。效仿该校班主任“每次进步 1 分就好”的引导逻辑,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波动,再帮其理性分析错题。杭州心理名师叶丽霞建议,用“妈妈看到你熬夜刷题的努力”替代“为什么考这么差”,保护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是精准破解困局,优化学习策略。结合“重高新生三大坑”的警示,与数学老师沟通制定方案,若基础薄弱则回归课本整理公式,若解题思路僵化则进行题型归类训练。那位从班级倒数考入浙大的学长证明,“有策略的努力”远胜盲目刷题。
第三是重构激励体系,聚焦成长过程。将“班级前十换旅行”的结果约定,改为“连续一周整理错题奖励爬山”的过程激励。用非控制性语言替代命令,比如“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而非“必须按我说的做”,让孩子感受支持而非压力。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育分”。当机票退订的短信响起,李女士或许该想起,镇海中学的“放养式教学”培养的是自主学习者,而非契约执行者。真正的奖惩分明,应是奖励努力的过程,惩罚放弃的心态,而非让一次旅行的取消,碾碎一个少年的成长信心。
来源:史海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