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一男子扶了个路边摔倒的老人,没要一句感谢,反而被索赔3万;
文|轻岛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湖南一男子扶了个路边摔倒的老人,没要一句感谢,反而被索赔3万;
明明是救人者,却要像“罪犯”一样,发动朋友、翻遍监控,耗时十几天证明自己没撞人;
家属一开始咄咄逼人,证据出来后只轻飘飘说句“道歉”,没受任何惩罚。
这桩“扶人反被讹”的事,不仅让当事人委屈,更让网友纳闷。
为啥做好事要冒这么大风险?难道伸手帮人之前,得先找好“免责证据”?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这本是对“好人没好报”最极端的讽刺。
却在湖南桃源尹先生身上,得到残酷地“复现”。
9月14日,尹先生骑着电动车,带儿子去医院看病。
在经过一处道路时,他看到一名老人躺倒在了路边。
一辆旧自行车,压在老人身上,老人无力推起车子,正在痛苦地呻吟。
看到有人落难,尹先生没有任何犹豫,将电动车停在了路边。
他首先判断了老人的情况,确认安全之后,将自行车挪开,把老人扶了起来。
或许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件寻常的“好人好事”。
却不曾想到,正是他的仗义出手,将给他带来怎样的麻烦。
尹先生扶着站起的老人坐在路边,刚准备要走,却被老人拉住了衣服。
“你不能走!你撞了我!你要赔偿!”
面对老人的“莫须有”罪名,尹先生一时间摸不到头脑。
他以为老人是摔昏了头,便耐心地跟他解释,自己只是路过。
但老人明显不相信他的说法,一边拉着尹先生不让走,一边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
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尹先生无奈报警处理。
可警察的到来,也无法洗脱他无故背上的“黑锅”。
视频监控的缺失、证据采集无从下手、现场也没有目击证人。
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人”尹先生,就是撞到老人的“凶手”。
而老人的家人更是咄咄逼人。
他们开出了3万元的“赔偿金额”,并威胁如果不从,那就“民事转刑事”。
为了清白和3万元的赔偿,尹先生进入了艰难地搜集证据阶段。
监控录像、征集线索、发动朋友……
尹先生想尽办法,只为证明自己的清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处楼道内隐秘的摄像头,成为了尹先生翻身的关键证据。
在画面中,人们能清晰看到,老人是刚出门就摔倒在路边的。
而此时尹先生根本没有出现在老人的身边。
这一关键性证据,洗净了他身上的“撞人者”嫌疑!
而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官媒的发声,也让事件逐渐清晰起来。
随着关键证据的披露,尹先生“好人被污蔑”的真相彻底证实。
一系列官媒的下场,也推动事件在互联网上不断地传播。
齐鲁晚报、中华网、环球网等重磅媒体,更是纷纷报道事实,发表评论。
而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彻底为该事件“定了性”。
在寥寥数字的报道中,尹先生确定为“被冤枉”。
其中也引用了处理事件的民警观点,确认了他与老人“并无碰撞”。
这一番简短的报道,也撑起“好人”尹先生的腰。
面对着官媒报道、证据不足的现状,被撞老人家属也没有主张赔偿。
他们直言“将不会追究尹先生责任”,并对自己之前的言行“深表歉意”。
只是他们狮子大开口的行为,依旧没有受到任何严惩。
当然,对于尹先生而言,有什么东西能珍贵的过清白呢?
从被冤屈为“肇事凶手”,到洗净嫌疑成为“好人”;
尹先生刻苦追寻真相,与社会对善的赞扬,推动了这堪称极限的身份逆转。
可在尹先生之外,这样“好人被诬陷”的事件,却不停在上演。
他们有的讨回了清白,有的却是备受打击。
自“彭宇案”开始,中国老人“扶不扶”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虽然“彭宇案”,是社会舆论干扰,与法官个人行为失当的社会恶果。
但从某些方面,它也印证了中国社会发展下的“信任危机”。
而到如今,“好心人变肇事者”的案例,依旧在不断上演。
最出名的,便是2024年,江西抚州少年扶老人案。
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将一名摔倒老人主动扶起,却反被诬陷为“撞人者”。
少年不仅清白不保,后续更是遭受到了老人家属的殴打。
之后监控视频的暴露,为男孩洗刷了罪名。
人民日报更是发表热评,直言“善良不应被欺”,为男孩撑腰。
只是对男孩大打出手的老人家属,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哪里能弥补一个少年受到的心理伤害。
但从结果来看,抚州少年还是十分幸运的,该事件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后续生活。
可有人幸运,就有人不幸。
2025年,甘肃周女士同样因为一次搀扶老人,被诬告为“肇事凶手”。
在警方的调查和充分的证据之下,她的冤屈也立刻被洗刷。
本来案件到此应当到此结束,可涉案家属的一系列操作,却让周女士“苦不堪言”。
在真相公布后,周女士收到了一封用词“饱含深意”的道歉信。
其中暗戳戳直指她是“威逼利诱”,逼迫老人家属“公开道歉”。
之后对方更是掀起事端,报警称周女士视频泄露个人隐私。
本来画上句号的案件,在他们的“把戏”下,反倒点上了省略号。
而作为事件中心的周女士,也逐渐被矛盾拖垮了身体。
在调查和证明清白的数月里,她一度暴瘦22斤,并患上了高血压,心理健康也逐渐堪忧。
如果再给她重来一次的机会,她还是不会去扶那位老人。
这个问题,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想,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法律和制度唯一的目标,便是让社会公平,让正义伸张。
而眼下,我们却面对着“我来为无辜者兜底,但谁能为我兜底?”的疑惑之中。
这些“好人的委屈”,不该成为常态!
或许,让好人有法可依,无后顾之忧,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先进、进步的象征。
从好人难做,到好人愿做。
这中间看似一个字的差别,却是天平中最极端的两端。
如何让好人不寒心,恶人受惩罚。
这其中要付出的努力,远不是简单的“发声”“批评”。
或许现在,“扶老人”还需要多一分谨慎;
但未来某天,我们伸手相助时,不用先想“会不会被讹”,只需要想“能不能帮到他”。
当“好人有好报”不再是俗语,而是生活里的寻常事,那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温暖人间。
部分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男子扶摔倒老人反被讹 查监控自证清白 老人家属:不再追究
人民网:人民熱評:善良不應被欺,法律要為正義“撐腰”
齐鲁晚报:壹点漫评|扶老人反被讹,不能止于“道歉”了事
百度百科
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