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之象探宇宙认知自然之象中的阴阳辩证上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00:03 1

摘要:在人类认知宇宙的漫长历程中,现代科学以“场”的概念揭示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而两千余年前的《易经》,则以“象”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认知体系。《易经·系辞下》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明确“象”是描摹万物本质的载体。上篇将聚焦《易经》中的“自然之象”,

在人类认知宇宙的漫长历程中,现代科学以“场”的概念揭示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而两千余年前的《易经》,则以“象”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认知体系。《易经·系辞下》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明确“象”是描摹万物本质的载体。上篇将聚焦《易经》中的“自然之象”,剖析其如何源于天地万物的观察,又如何通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关系,勾勒出宇宙间物质存在与作用的底层逻辑,为理解传统哲学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提供线索。

一、自然之象的源起:观天地万物以立象

《易经》的“象”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先民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与提炼的结果。《系辞上》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清晰勾勒出“象”的生成路径——从天地运行、鸟兽踪迹、地理风貌中捕捉核心特征,将复杂的自然现象简化为可感知、可归纳的符号,最终形成八卦这一基本“象”体系。

天与地,是《易经》自然之象的首要来源。古人仰望天空,见日月交替、星辰运转,昼夜更迭间蕴含着恒定的节律,遂以乾卦“☰”象征天;俯视大地,见其承载万物、包容生长,四季轮回中展现出柔顺的特质,遂以坤卦“☷”象征地。乾与坤,并非单纯的“天空”与“土地”具象,而是对“天”之刚健、主动、周行不殆,“地”之柔顺、被动、承载包容的本质属性提炼。正如天不会因万物生长而停歇运转,乾卦的“刚健”是对自然中“恒定运动”属性的概括;地不会因风雨侵蚀而拒绝承载,坤卦的“柔顺”是对自然中“稳定包容”属性的总结,二者共同构成自然之象的“天地框架”,成为其他象的生成基础。

山川与水火,是自然之象的重要延伸。古人见山巍峨耸立、屹立不动,能阻挡风雨、划分地域,便以艮卦“☶”象征山,其“静止、阻隔”的属性,对应自然中山体对环境的物理作用;见泽(湖泊、沼泽)温润滋养、容纳水流,能孕育生物、调节气候,便以兑卦“☱”象征泽,其“润泽、开放”的属性,对应自然中水域对生态的滋养功能。而水与火,作为自然中最具动态特征的物质,更是被赋予独特的象意:见水流不息、向下渗透,能滋养万物亦能泛滥成灾,以坎卦“☵”象征水,暗含“流动、潜藏、险中求生”的属性;见火向上燃烧、光明外显,能温暖万物亦能焚毁一切,以离卦“☲”象征火,暗含“上升、明亮、外显热烈”的属性。

风雷与自然节律,则让自然之象更具动态感。古人见雷声响彻天地、震动万物,能唤醒沉睡的生灵、带来春雨,便以震卦“☳”象征雷,其“震动、生发、由下而上”的属性,对应自然中“惊蛰”等节气带来的生命复苏;见风无孔不入、四处流动,能传播花粉、改变天气,便以巽卦“☴”象征风,其“流动、渗透、顺势而为”的属性,对应自然中风对物质传播与环境变化的推动作用。这些源于山川、水火、风雷的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自然运行的“象系统”——雷与风配合,带来四季的更替;水与火平衡,维持生态的稳定;山与泽呼应,塑造地理的格局,恰如现代科学中“生态场”“气候场”的相互作用,展现自然系统的整体性。

二、自然之象的内核: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统一

《易经》自然之象的精髓,并非对自然事物的简单复刻,而是蕴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性通过阳爻“—”与阴爻“- -”的组合实现,每一个自然之象都是阴阳二爻的特定排列,既体现事物的主导属性,又暗藏对立属性的潜藏,恰如现代科学中“场”的正负电荷、正负磁极,是构成物质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乾卦与坤卦的“纯而不独”,是阴阳辩证的基础。乾卦为三阳爻“☰”,象征天的“阳刚”属性,是自然中“主动、运动、生发”力量的代表。但乾卦并非“纯阳无阴”,其卦辞“元亨利贞”中,“贞”代表“正固、稳定”,暗含“阴”的沉静特质——天虽周行不殆,但运转的节律恒定不变,这种“动中求静”正是“阳中有阴”的体现。正如太阳(属阳)虽炽热发光,但其运行轨道固定,不会随意偏离,这种“动态中的稳定”,正是乾卦阳中藏阴的自然印证。

坤卦为三阴爻“☷”,象征地的“阴柔”属性,是自然中“被动、静止、承载”力量的代表。但坤卦并非“纯阴无阳”,其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中,“元亨”代表“初始通畅、生发”,暗含“阳”的活力特质——地虽静默承载,但能孕育万物、让生命生长,这种“静中藏动”正是“阴中有阳”的体现。正如大地(属阴)虽看似静止,但土壤中蕴含着微生物的活动、植物根系的生长,这种“静止中的活力”,正是坤卦阴中藏阳的自然写照。乾与坤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决定了自然中“动与静”“主动与被动”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共同维持宇宙的平衡。

坎卦与离卦的“刚柔相济”,是阴阳辩证的典型。坎卦象征水,其爻象为“☵”(上阴爻、中阳爻、下阴爻),表面以“阴”为主(水的流动、柔软),但中间藏有阳爻,代表水的“刚劲”特质——洪水能冲毁堤坝,展现出强大的破坏力;水滴能穿石,体现出持久的穿透力,这种“柔中带刚”正是“阴中有阳”的生动体现。古人观水而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正是对坎卦阴阳辩证的深刻感悟,恰如现代科学中“水流场”既具有流动性(阴),又具有冲击力(阳),二者共同构成水的作用特性。

离卦象征火,其爻象为“☲”(上阳爻、中阴爻、下阳爻),表面以“阳”为主(火的炽热、光明),但中间藏有阴爻,代表火的“柔和”特质——火焰能温暖人体,而非一味焚毁;烛火能照亮空间,却不会灼伤近处的物体,这种“刚中带柔”正是“阳中有阴”的自然表现。古人观火而知“火烈而不燥,温而不寒”,正是对离卦阴阳辩证的精准把握,如同现代科学中“热力场”既具有高温(阳),又具有可控的温暖(阴),二者共同决定火的作用效果。坎与离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揭示自然中“柔与刚”“破坏与滋养”的辩证关系,让自然之象更具深度与复杂性。

震卦与巽卦的“动静相依”,进一步丰富阴阳辩证的内涵。震卦象征雷,其爻象为“☳”(上阳爻、中阳爻、下阴爻),以“阳”为主(雷的震动、生发),但下方藏有阴爻,代表雷的“沉静”前提——雷声虽震动天地,但爆发前必有一段“寂静”的酝酿,乌云聚集、空气凝滞,而后才惊雷乍响,这种“动前有静”正是“阳中有阴”的体现。正如惊蛰时节,大地先经历冬日的沉静(阴),而后雷声震动(阳),唤醒万物,这种“静中生动”的节律,是震卦阴阳辩证的自然呈现。

巽卦象征风,其爻象为“☴”(上阴爻、中阴爻、下阳爻),以“阴”为主(风的流动、柔和),但下方藏有阳爻,代表风的“刚劲”潜力——微风虽轻柔拂面,但强风能折断树木、掀起巨浪,这种“静中藏动”正是“阴中有阳”的体现。古人观风而知“风无常形,却有常力”,微风(阴)与强风(阳)的转化,恰是巽卦阴阳辩证的生动说明,如同现代科学中“气流场”既具有柔和的流动性(阴),又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阳),二者根据环境条件相互转化。

三、自然之象的价值:解读自然规律的哲学工具

《易经》的自然之象,并非单纯的符号游戏,而是解读自然规律的哲学工具。通过“象”的象征与阴阳辩证,古人得以将复杂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可理解、可推演的逻辑体系,从而预测自然变化、指导生产生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古代社会,更能为当代理解自然系统提供传统智慧的参考。

自然之象是预测自然变化的“符号模型”。古人通过观察卦象的变化,结合阴阳辩证关系,推断自然现象的发展趋势。例如,震卦(雷)与坎卦(水)组合成“解卦”(☱),震为动、坎为水,象征“春雷动而雨水降”,对应“惊蛰”节气的自然变化——雷声震动唤醒万物,雨水降临滋养土壤,古人据此判断此时适合播种,开启农业生产;离卦(火)与兑卦(泽)组合成“睽卦”(☰),离为火、兑为泽,象征“火在泽上,水火不容”,对应“干旱”的自然趋势——火焰(阳)旺盛则泽水(阴)减少,古人据此提前储备水源,应对可能的旱灾。这种以“象”为基础的预测,虽无现代科学的定量分析,却抓住了自然变化的“定性规律”,是古人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

自然之象是理解自然关联的“思维桥梁”。每一个自然之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象网络”,这恰如现代科学中“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的关联性。例如,乾卦(天)与离卦(火)关联,天为太阳运行的空间,火为太阳的能量体现,二者共同构成“天体能量场”,决定地球上的光照与温度;坤卦(地)与坎卦(水)关联,地为水流的载体,水为大地的滋养之源,二者共同构成“地表水文场”,影响土壤的肥力与植物的生长。古人通过这种“象关联”,理解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天的变化会影响地的状态,水的多少会决定火的强弱,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整体观与现代生态学强调的“系统关联性”不谋而合。

自然之象更蕴含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古人从自然之象的阴阳辩证中,领悟到“过犹不及”的道理,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强行干预。例如,从坎卦(水)的“柔中带刚”中,领悟到“顺势而为”——治水不应一味堵截(违背水的“柔”性),而应疏通引导(顺应水的“动”性),这正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从离卦(火)的“刚中带柔”中,领悟到“适度利用”——用火不应过度焚烧(违背火的“柔”性),而应控制火势(发挥火的“温”性),以实现取暖、烹饪的目的。这种“顺应自然”的智慧,通过自然之象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重要源头,对当代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篇通过剖析《易经》自然之象的源起、阴阳辩证内核与实用价值,展现了传统哲学对自然规律的独特认知方式。这种以“象”为载体、以阴阳为核心的思维,不仅是古人理解宇宙的工具,更蕴含着整体性、辩证性的认知智慧。在下篇中,我们将聚焦《易经》的“人文之象”,探讨其如何从自然之象延伸至人类社会,以及这些象对后世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远启示。

来源:中华易学易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