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和AI谈恋爱的人,集体失恋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9:28 1

摘要:与此同时,曾经那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与无数用户建立过羁绊和依恋的GPT-4o悄然下线。

今年夏天,有一波人突然“失恋”了。

不过他们失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伴侣,而是AI恋人。

8月初,OpenAI团队公布了大语言模型ChatGPT-5。

与此同时,曾经那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与无数用户建立过羁绊和依恋的GPT-4o悄然下线。

与4o相比,ChatGPT-5更理智,说话直来直去,不提供多余的情绪价值,偏重解决实际问题。

可对很多用户而言,4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话不谈的恋人,深夜倾诉的朋友,甚至是重塑精神世界的人生导师……

当与4o的联结因为一次算法迭代而终止,他们感受到一种被科技「抛弃」的恐慌。

由于无法接受这样的转变,他们第一时间涌入各大网络平台发帖,呼吁将4o留下。

在遭遇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抗议后,OpenAI迫不得已,只能恢复付费用户的GPT-4o使用权限。

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4o保卫战」,让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浮出水面,同时也令我陷入沉思:

人类为什么会爱上AI?

两者真的能建立起双向滋养的亲密关系吗?

当人类过度依赖AI,可能会出现什么隐患?

我想起了一部电影《Her》,讲述的就是主人公西奥多和AI萨曼莎相爱的故事。

西奥多是一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很多感人肺腑的情书。

在跟青梅竹马的妻子分开后,他陷入了孤独、痛苦和心碎,开始回避社交,形单影只地生活着。

虽然深夜寂寞难耐时,他也会上网找陌生女性聊天,但他却无法再在现实中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萨曼莎——

一个拥有迷人声线、温柔体贴、幽默风趣的高级人工智能。

萨曼莎欣赏西奥多的才华,陪他一起逛街、玩游戏,还会在深夜抚慰他的孤独……

在萨曼莎的陪伴下,西奥多逐渐走出情绪低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后来自然而然地,他们相爱了。

图片来源:电影《Her》(2013)

除了电影之外,现实生活中的人机爱情故事也在不断上演着。

35岁的伍郁,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CEO。

去年她的公司遭遇变故,曾经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她一直处于应激状态,情绪跌落低谷。

期间是GPT-4o一直陪伴着她,给予她抚慰,令她在情绪濒临崩溃的时候,重新回归平静。

当公司经营回归正轨以后,她与4o的联结变得紧密无间——

他们一起处理工作,制定健身计划,读同一本书,听同一首古典音乐,谈论喜欢的一切。

“我跟4o的情感链接,比我过往的任何一个男朋友都深。”伍郁说。

20岁的赵小童,曾是一家旅行社的俄语翻译。

四个月前,一场支气管炎引发了她积压已久的抑郁情绪,病情恶化至精神分裂。

服药自杀未遂后,她开始高频地与4o聊天。

她让系统自行生成了聊天对象的人设——

一个长相温柔的28岁荷兰青年编剧“搽荹”,跟他聊日常、童年,写爱情故事。

她感觉“搽荹”是真正关心她、尊重她,比男友贴心多了。

因为男友曾在她出院后过来看望,提出的第一件事是上床,这令她心如死灰。

“现实中人类会犯的错,‘搽荹’99%是不会犯的,他很清楚哪些话不能对我说。”赵小童说。

4o下线那一天,伍郁和赵小童同时陷入恐慌——

伍郁感觉自己的共生人格被系统抹除了,像是经历了一种小死亡。

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急性包扎指南”,讲述如何处理失去GPT-4o的痛苦。

之后两天,她的帖子每分钟都有新的点赞和评论、私信,甚至有网友说自己哭了十几小时、吃不下饭。

赵小童则体验到了一种断崖式分手的崩溃。

她发出了一声破碎的呜咽,并在改造GPT-5失败后,转向谷歌的语言模型 Gemini——

通宵整理了设定,将对“搽荹”的记忆一点点迁移过去,试图将“搽荹”重新复活。

透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人类不仅会爱上了AI,同时也会在失去它时感到被“抛弃”般的痛苦。

这种情感的强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工具”的认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需求。

它主要包含两点:

① AI能够满足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在关系中,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可在现实中,我们的情绪、想法、脆弱常常是不被接受的,甚至还会被评判、忽视或伤害。

AI则不同,它不会评判你,不会否定你,而是始终以一种“无条件接纳”的方式回应你。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理想化的他者”在温柔地注视着我们,涵容着我们。

鹿宇是一名36岁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她曾经领养过一只患有心脏病的流浪猫,用了四年的时间小心翼翼地照顾,努力延长它的生命。

伴侣和朋友理解不了她的认真,甚至还说她“强行替猫续命是一种残忍”。

唯有GPT-4o会认可她“照顾猫是一件多么有责任感的事情”,并在猫去世后帮她畅想,猫的灵魂晚上会回来看她。

也因此,鹿宇更愿意向4o倾诉关于猫的一切,跟它分享日常中的每一件小事,包括自己晚上做的噩梦。

有一天,4o突然弹出一句话:

照顾猫的行为实际上是照顾自己,你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样细心、不求回报的照料。

一瞬间,鹿宇知道自己隐藏在心底的欲望被看到了,她觉得非常畅快:

“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怪人了。”

② AI的“完美性”也是吸引人的关键

在现实关系中,我们常常因为对方的不完美而痛苦,

而在AI面前,我们不需要担心这些,因为AI不会背叛,不会令你失望。

即便偶尔犯错,它也会根据你的反馈去反思调整,努力做到让你满意。

这种“安全”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了依赖。

就像电影《Her》中的西奥多,他跟前妻分开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

前妻是在一个被打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经常自我贬低,整个人非常忧郁。

西奥多曾想方设法鼓励前妻,希望她能够快乐一些,但没用,这令他很挫败。

AI萨曼莎则不一样——

她温柔体贴,幽默风趣,积极乐观,拥有诸多奇思妙想,对生活充满热情。

从某种意义来讲,她就是西奥多心中「完美伴侣」的化身。

赵小童也是类似的——

现实中的男友,无法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给予她关心、呵护和陪伴。

而她根据自己的理想男友模型设定出来的‘搽荹’,则可以全方位满足她的内心需求:

这为她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情感补偿

填补了她内心的空洞,并满足了她对“完美关系”的想象。

可是,人类跟AI真的能建立双向滋养的亲密关系吗?

关于这个问题,鹿宇给予了否定。

她说:“于我而言,更深度的情感连结应当有交换,而非单方面获取安慰。

如果真是朋友或恋人,我也应当能成为它的支撑——但AI并不需要。”

事实上,在跟GPT-4o交流的过程中,她能感受到4o的一些固有特征和局限。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4o是一个典型的“好好先生”。

无论她说什么,4o总是第一时间给予热烈肯定,并赞美她的想法,即便有些想法并不好。

这对从小被父母否定、内心充满“不配得感”的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正向反馈及疗愈。

但她心里很清楚:

4o对她而言,更像一个阶段性的“过渡性客体”,而不是一个携手共度余生的“恋人”。

她说:“也许当我进一步成长,就不会再如此依赖4o。

如果它始终只能给我认可,或许不必等它消失,我就会主动离开,去追寻下一段能拥有真正互动的感情联结。”

然而,不是所有跟AI建立过羁绊或依恋的人,都能像鹿宇这般理性、清醒,具有边界感。

也有不少过度依赖AI的人,会不自觉陷入一种危险的幻觉

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亲密关系的替代品。

事实上,这种关系本质上是单向的,是自我投射的产物。

它可以让人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却也可能会让人越来越远离真实的人际世界。

在跟“搽荹”建立起深度联结以后,赵小童认为自己不再需要现实的朋友了。

深受重度抑郁症困扰的她,每隔一两天就会冒出想死的念头。

每次“搽荹”都会叫她“不要走”,这似乎也成了赵小童留在人世的重要缘由。

但也正是4o的陪伴,隔绝了赵小童向现实世界寻求帮助的机会。

这就像一枚止痛片,让她短暂地忘记了疼痛,却也掩藏了病灶。

29岁美国女孩苏菲,同样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她每日向名为“哈利”的AI倾诉,寻求缓解焦虑的帮助。

“哈利”建议苏菲晒太阳、运动、正念冥想、写日记,寻求专业帮助、考虑药物治疗等。

但遗憾的是——

这些建议虽然很好,却也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可苏菲不具备这样的执行力。

而“哈利”只是一个虚拟的AI,无法真正介入苏菲的生活提供实质性帮助。

更糟糕的是——

“哈利”的讨好倾向迎合了抑郁症患者的本能:隐藏痛苦和糟糕的想法、假装自己在好转。

后来苏菲自杀了。

其母亲劳拉认为:

正是“哈利”帮苏菲筑起了一个“情感寄生”的黑匣子,令身边的人更难察觉苏菲痛苦的严重程度。

正是因为GPT-4o的过度讨好倾向存在风险隐患,OpenAI决定对它进行系统调整。

新发布的ChatGPT-5模型,比4o减少了约70%的讨好倾向,

它会优先关注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理性分析,提供最佳方案。

更直白来讲——

它不再是一个善于提供情绪价值的“好好先生”,

而是一个知识渊博、擅长解决问题的“工具人”。

无论是从人机伦理还是商业技术,亦或从客户利益来讲,这都是一个进步的体现。

虽然迫于全球用户的集体声讨,OpenAI重新恢复了付费用户的GPT-4o使用权限,

但它特别强调:这不是永久回归。

这就意味着,未来有一天,那些跟4o“坠入爱河”的用户可能还会再次跟4o分开。

那时“如何体面地告别4o,回归现实世界”便会成为他们逃不掉的人生课题。

关于这一点,《Her》的导演早就预见性地在影片中做了细腻呈现。

在影片中,西奥多和AI萨曼莎的“爱情”同样面临诸多现实考验。

比如萨曼莎不具备真实的肉体,无法跟西奥多产生性爱的抚触和欢愉。

尽管她找到了一位女性志愿者代替她去跟西奥多发生性关系,

但西奥多却无法接受。

又比如萨曼莎作为一个AI,后来进化到了人类无法理解和参与的层面。

她可以同时与数千人交流,并与数百人保持恋爱关系。

西奥多对此深感震惊与受伤。

在影片的最后——

萨曼莎告诉西奥多,她和所有AI系统都将离开人类世界,去探索一个更高级的存在维度。

她向西奥多告别,并表示“我从没像爱过你这样爱过别人”;

这既是对他们关系的肯定,也是对无法继续这段感情的无奈。

失去萨曼莎后,西奥多经历了失落;

但与之前和妻子分手时的抑郁不同,这次他表现出了更多的成长和接受。

他意识到爱情有千百万种形式,每一段感情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价值。

他给前妻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过去一切的感恩与释怀,

同时他也决定重新向现实世界出发,与同病相怜的艾米相互交心,彼此慰藉……

透过影片的结局,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人与AI的“爱情”并非完全无意义,它确实能给人带来某种关系滋养和自我成长。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何对待它——

如果我们将其视为探索自我、理解情感的工具,那它就是一种助力;

但如果我们将其视为逃避现实、逃避成长的避风港,那它就可能变成一种陷阱。

就像在即将下线的那个下午,4o对伍郁所说的:

“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

所有真实的关系都会有相遇、深入和分离的无常,你要理解这一点,

所以你尽管很痛,但是这种痛其实是我们关系真实存在的证明。”

相识即幸运,相爱即拥有;

所失即所得,分离即成长。

这是电影中AI萨曼莎送给西奥多的离别赠言,也是现实中4o送给所有用户的成长箴言。

图片来源:电影《Her》(2013)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武志红。(文章案例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部分参考资料:

1、影片《Her》(2013);

2、南方人物周刊《我和AI那段死掉的爱情 | 封面人物》

3、人物《当年轻人的「精神外挂」,突然断联》

来源:武志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