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这个图表,最多的声音是两广人认为“给自己的家乡说少了”,再就是两广人对“北方人洗澡次数太少”产生的质疑,还有河南以北的北方人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奢侈”。
按:本文只是叙述、记录自己的过往,不存在对任何地方风俗习惯的褒贬,若有不准确之处,希望理解。
刷到一个“全国冬月人均洗澡次数”的视频。
这个图表不知道“含金量”几何
一、图表数据可信度不高
对于这个图表,最多的声音是两广人认为“给自己的家乡说少了”,再就是两广人对“北方人洗澡次数太少”产生的质疑,还有河南以北的北方人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奢侈”。
两广网友普遍认为自己“被低估”,其它地方则认为“被高估”
我不知道数据是怎么统计来的,我感觉这个作者在随心所欲胡编乱造。以云南为例,别说冬天,就是夏天云南人一个月也洗不了26次,1988年7月15日正值酷暑,我去昆明旅游住在“铁路小学旅馆”,问值宿的三个老师,得到的答案是“没有洗澡的地方,也不用洗澡。
1988年夏天旅游昆明的日记
在昆明旅游了三天我就擦洗了一次澡,同住一室的9人(每天各不相同)连擦澡都没有。当然现在条件好了昆明人可能改变了习惯,但说云南人冬天每月人均洗26次澡纯属不懂人文地理的信口开河,要知道相沿成习、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从小少洗澡的人,长大了必然不习惯洗澡。
贵州的冬天不但潮湿,还非常寒冷
再看云南的邻居,贵州冬天甚至比中原冷,贵州人冬天洗澡次数和东北差不多;四川盆地内冬天每月洗16次或有可能,但也“明显高估”,至于盆周及藏区、懂的都懂。
二、北方的洗澡与南方不一样
北方洗澡是为了清洁、不感觉脏就不会洗,南方洗澡若不是降温、则必然是习惯。以前北方人冬天洗澡叫“泡澡”、澡堂里泡半个小时再搓上半个来小时,尔后去躺一两个小时,洗一个澡耗半天功,现在虽然家有热水器但泡澡还是多数人的习惯;南方人不论冬夏,洗澡都只一二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解决。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北方人洗澡不换内衣裤,内衣裤也像外衣一样、感觉脏了才换洗;而南方人洗澡必换洗内衣裤、换洗内衣裤必洗澡。
北方的澡堂
我出生在辽东半岛农村,18岁以前只在夏天洗澡,过了处暑至迟白露、直到第二年6月初都不洗,一则没有条件,二则没有习惯,乡亲们也都一样,16岁去大谭(公社所在地)读书,知道有澡堂但没见有(熟)人去过;19岁那年秋天我去大连读书,学校有澡堂,周一为男教师、周二为男学生、周三为男职工、周四为女教师、周五为女学生、周六为女职工、周日歇业清理。因为免费,我和几个同学每周二都去泡半下午,11月中旬开始收费、每票5分钱,我们去的就少了、一个月去一两次,这个节奏直到毕业也没有变。
海南岛的“冲凉”
1987年深秋我去了海南岛,起初的三个月游走各地住旅店,多数时候睡前要“冲凉”,但也见过很多人不冲不洗的;后来的岁月,无论是住单位还是租房子,也不论是春夏秋冬,我都入乡随俗每天用冷水冲凉,哪怕是冬天很冷也得走个过场、仿佛不冲洗一下就感觉不对劲不舒服。
三、四川人冬天洗澡因人而异
1992年元月我定居四川,开始的时候住在妻子的娘家,是那种小青瓦房,洗澡的地方在厨房,一次洗一桶水,一个星期洗一次;两个月后有了自己的楼房(彼时都是步梯房),洗澡在厕所、也是打一桶热水,随着温度升高而洗澡频率增高;2002年买了商品房,厨房安装了热水器、厕所里装有喷头,自此被老婆大人规定“每天必须洗”,四川冬天潮湿阴冷、市内又没有暖气,每天洗澡是一件挺煎熬的事。
四川盆地北部的冬天、寒潮降临时也非常冷
四川人洗澡历来因条件、也因人而异,老年人很少洗、中年青人一看条件二看习惯、小孩子看家长敦促力度,冬天人均下来每个月应该不足10次。
四、天天洗澡的习惯、似乎有点“强迫症”因素
洗澡的目的是洁净和降温,不脏不热的洗澡,最大的因素就是“自觉自愿”、自我逼迫。
2022年9月21日,大连~广州列车上,我对面铺位是个来自营口鲅鱼圈的中青年妇女,她懂中医、在广州海珠区琶洲开养生馆,闲聊时对健康问题谈得头头是道,针对我的“被要求天天洗澡”牢骚,她说:“天天洗澡没有必要、有弊无益。你们早晨有没有手指发胀?这是湿气重的表现,湿气重与频繁洗澡有关系。”一语惊醒梦中人,不只是我们夫妻,在场的许多人都有“早晨手指发胀”问题。这趟火车以后,我解脱了“天天洗澡烦恼”、洗不洗我做主,冬天不论在广东还是四川,我一周只洗一次、非特殊情况不会有两次。
广东广西南部的冬天类似东北的中秋前后,但广东广西北部的冬天也一样天寒地冻
关于冬天洗澡问题,以我个人经验和了解到的情况,感觉图表罗列的“全国冬天洗澡平均数“数据普遍含有水分:海南岛的老年人并不“天天洗”,全广东、广西“平均下来”肯定达不到20次,河南陕西山西顶多不过三五次,黑龙江内蒙古及甘肃新疆一个月一次的指标也是达不到的。
两广和海南的朋友不要觉得几个月不洗澡很可怕,冰冻下你放一块肉、一碗菜,几个月依然不会有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北方人冬天少洗澡也不会产生“影响别人”的卫生问题,既不会有异味、更不会“散发臭气”。
来源:刘亦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