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掌控生命节拍:为蛋白质装上“秒级”开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8:25 1

摘要:生命,在其最微观的尺度上,是一场由无数分子精确编排的舞蹈。在这场舞蹈中,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是最核心的语言。它们如同语法规则,决定了细胞何时生长、何时凋亡、如何响应外界信号。长久以来,我们对这种语

生命,在其最微观的尺度上,是一场由无数分子精确编排的舞蹈。在这场舞蹈中,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是最核心的语言。它们如同语法规则,决定了细胞何时生长、何时凋亡、如何响应外界信号。长久以来,我们对这种语言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静态”的结构上,蛋白质们如何像乐高积木一样完美契合。但生命的本质是动态的,是流动的。一个信号的开启与关闭,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比信号本身的强弱更为关键。这就引出了一对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对微弱的信号做出反应,蛋白质间的结合需要非常牢固,即高亲和力 (high affinity);而为了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响应,它们的解离又必须非常迅速,即快速交换 (fast exchange)。

9月24日,《Nature》的研究报道“Design of facilitated dissociation enables timing of cytokine signalling”,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不再仅仅满足于设计蛋白质的静态结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领域:设计和控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kinetics) 和“动态过程”(dynamics)。他们开发出一种通用的设计策略,能够为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复合物装上一个由“效应子”(effector) 分子控制的 “秒级”解离开关,实现了高达5700倍的解离速率提升。这不仅是一项蛋白质设计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一把前所未有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精确调控并深入探究细胞信号传递中“时间”维度的奥秘。

在分子生物学的世界里,高亲和力与快速响应,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三角”的两端。高亲和力通常意味着缓慢的解离速率 (low off-rate)。根据简单的化学动力学原理,结合亲和力 (affinity) 主要由结合速率 (on-rate) 和解离速率 (off-rate) 共同决定。要实现纳摩尔 (nM) 甚至皮摩尔 (pM) 级别的高亲和力,解离速率往往要被压到极低,复合物的“半衰期”可以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这对于需要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生物过程,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许多生命活动中,细胞必须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例如,在神经信号传导或细胞周期调控中,信号通路需要被迅速激活,也同样需要被迅速终止。如果一个信号蛋白与它的受体结合得过于“死板”,即使外界的激活信号已经消失,这个信号通路仍会持续“空转”,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比如细胞癌变。因此,快速的解离速率 (high off-rate),即快速的“关断”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中,已经找到了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案,其中一种被称为 “促进解离” (facilitated dissociation)。在这种机制中,一个原本稳定的“宿主-靶标”(Host-Target, TH) 复合物,可以通过第三个分子——“效应子”(Effector, E) 的介入而被迅速拆散。效应子会结合到 TH 复合物上,形成一个短暂的、不稳定的三元复合物 (THE),这个三元复合物会迅速分崩离析,释放出靶标 (T),其解离速度远快于靶标的自发解离。

这种现象在一些天然系统中存在,例如,转录因子 NF-κB 与其抑制蛋白 IκBα 的相互作用。但是,这些天然系统往往是特例,其背后的机制复杂且难以移植。长久以来,蛋白质设计领域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可编程的方法来从头构建具有“促进解离”功能的系统。我们能否不依赖于自然界的“现成零件”,而是根据第一性原理,设计出全新的、能被精确调控的蛋白质开关呢?这正是这项研究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

研究人员的思路,可以说是“建设性冲突”的典范。他们设想,如果能将一个构象开关 (conformational switch) 融合到宿主蛋白 (Host) 上,这个开关本身有两种状态:未激活的“X态”和被效应子激活的“Y态”。设计的关键在于,当开关处于X态时,靶标蛋白 (Target) 可以安然无恙地与宿主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而,一旦效应子出现,并与开关结合,就会像扳动一个扳机,迫使开关发生构象变化,转换到Y态。而这个Y态的构象,被巧妙地设计成会与已经结合的靶标蛋白产生严重的 “空间位阻冲突” (steric clash)

这种冲突,使得原本稳定的三元复合物进入一个结构上“受挫”(frustrated) 且能量极高的激发态。想象一下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两个人本来坐得好好的,突然墙壁向内移动,挤压他们的空间,他们必然会感到极不舒服,并试图逃离这个拥挤的状态。在这个分子系统中,解决这种“结构挫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靶标蛋白“弹出”,从而消除空间冲突,使系统恢复到能量较低的稳定状态。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场由效应子结合驱动的 “动力冲程” (power stroke)。效应子结合释放的能量,被用来克服构象变化和产生内部应变的能垒,从而极大地加速了靶标的解离。这与生物马达蛋白(如驱动蛋白 kinesin)的运动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这是否仅仅是理论上的构想?研究人员着手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他们选择了一个之前设计好的构象开关蛋白,这个开关在结合一个特定的效应子肽段后,会发生显著的铰链式运动 (hinge motion)。同时,他们选择了一对设计的、具有高亲和力的异源二聚体作为模型宿主和靶标。

通过复杂的计算机建模和结构拼接,他们设计了一系列融合蛋白。在这些设计中,当开关处于“关闭”的X态时,为靶标的结合“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而当效应子结合,驱动开关进入“开放”的Y态时,开关的一部分会像一根撬棍,精准地“顶”在靶标蛋白上。

他们合成了12个这样的设计,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纯化。其中一个被称为“变构开关0号”(Allosteric Switch 0, AS0) 的设计,初步展现了预期的特性。但是,AS0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由于在X态下,效应子的结合口袋是关闭的,效应子必须等待开关自发地、缓慢地转变为Y态后才能结合。这个过程属于 “构象选择” (conformational selection)机制,它限制了效应子的结合速度,从而也限制了整个促进解离过程的效率。一个理想的系统,应该允许效应子先与X态结合,然后“诱导”其转变为Y态,即“诱导契合” (induced-fit)机制,这样才能实现最快的响应。

为了实现更快的“诱导契合”机制,研究人员对AS0进行了迭代优化,最终得到了一个性能优异的设计,命名为AS1。在AS1中,即使在X态,效应子的结合口袋也保持部分开放,足以让效应子“钻”进去,然后通过结合能驱动整个开关完成向Y态的转变。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机制,他们进行了一项极为巧妙的对比实验。他们使用了两种结构特性截然不同的效应子:一种是原本的效应子肽段,它在未结合时是无规卷曲的,具有高度的 “柔性” (flexible);另一种是他们设计的“三螺旋束”(three-helix bundle, 3hb) 效应子,它在溶液中具有稳定的三级结构,是“刚性” (rigid)的。这两种效应子与AS1的结合界面几乎完全相同。

通过表面等离振子共振技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的精细测量,他们发现了惊人的差异:对于柔性的肽段效应子,其与“宿主-靶标”复合物 (TH) 的结合速率,随着效应子浓度的增加而线性上升。这表明,肽段可以快速地与X态的复合物结合,并通过诱导契合机制,加速向Y态的转变。而对于刚性的3hb效应子,其结合速率随着浓度增加,很快就达到了一个平台期,即饱和现象。这个饱和速率恰好与在没有靶标的情况下,“宿主-靶标”复合物从X态自发转变为Y态的速率(k_switch = 1.7 x 10⁻² s⁻¹)相吻合。这清晰地表明,刚性的3hb效应子无法有效结合X态,它必须等待复合物自发转变为Y态后才能“抓住机会”与之结合,这是一个典型的“构象选择”过程。

更有趣的是,在最终的促进解离实验中,柔性肽段引发的靶标解离速率,也远快于刚性3hb。这为“诱导契合”机制在克服能量障碍、驱动构象变化方面的动力学优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柔性分子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能够适应锁芯的微小变化并最终打开它;而刚性分子则像一把固定的钥匙,必须等待锁芯转到正确的位置才能插入。

为了真正“眼见为实”,研究人员动用了X射线晶体学这一利器,成功解析了AS1系统在多个关键状态下的三维结构。最关键的“三元复合物”激发态结构令人震撼地证实了设计的核心思想:在效应子和靶标同时存在时,AS1开关区域牢牢地处于Y态,而为了解决由此产生的空间冲突,整个复合物发生了显著的形变。靶标蛋白与宿主结合的界面发生了扭曲和弯折,一些关键的氢键网络被破坏,疏水核心的堆积也不再紧密。这些结构不仅完美地验证了设计理念,还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结构挫败”是如何在原子层面被感知和传递的。

AS1的成功,证明了这一设计策略的可行性。但是,研究人员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想知道,是否可以像调节汽车油门一样,精确地“调控”这种促进解离的加速倍数?他们推理,加速的程度应该取决于三元复合物激发态的应变能 (strain energy) 大小。应变能既不能太低(否则加速效果不明显),也不能太高(否则形成三元复合物的能垒过高,效应子难以结合)。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甜点区”。

利用 AlphaFold2 等先进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他们开始系统地探索改变宿主与开关之间“融合区域”的几何构型,会对三元复合物的应变产生何种影响。他们采样了多种不同的融合方式,预测了由此产生的各种大小和方向的形变。

这一轮的计算设计和实验验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筛选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动力学特性的变体:其中,AS117变体在效应子加入后,靶标蛋白的解离速率被加速了惊人的2,400倍。而另一个变体AS114则展现出了有趣的“动力学不对称性”(kinetic asymmetry),这意味着正向和反向的促进解离效率并不相同,为设计更复杂的单向分子机器提供了可能。最终,通过将这一策略应用于其他系统,他们甚至创造出了一个解离速率加速5,700倍的设计。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他们所开发的,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蛋白质开关,而是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设计平台”

拥有了如此强大的分子工具,研究人员立刻将其投入到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中。他们展示了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应用场景。

首先是快速响应的生物传感器 (Biosensor)。他们设计了一个针对新冠病毒 (SARS-CoV-2) RBD 结构域的传感器。这款传感器的性能极为出色,在加入病毒RBD后,其信号响应的半衰期仅为30秒,比之前基于“构象选择”机制的同类传感器快了70倍

其次是构建蛋白质世界的“多米诺骨牌”。他们构建了一个“动力学捕获”(kinetically trapped) 的链式反应,展示了利用该系统构建纯蛋白质逻辑门和计算线路的巨大潜力。

而最亮眼的应用,无疑是精准调控白细胞介素-2 (IL-2) 信号通路。IL-2 是一种核心的免疫细胞因子,其天然信号终止过程长达数小时,难以研究其信号“时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可开关的IL-2分子,ASNeo2。在没有效应子时,它能正常激活T细胞;而一旦加入效应子,它便能在几秒钟内从细胞表面解离,信号通路被迅速切断,解离速率比天然过程快了1,500倍。通过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他们直观地观察到了这一“秒级”开关的全过程。

手握这把能够精确控制信号时长的“手术刀”,研究人员终于可以回答那个经典问题:T细胞的命运,是如何由IL-2信号的持续时间决定的?他们用ASNeo2处理原代T细胞,并设计了“瞬时刺激”(5分钟)和“持续刺激”两种模式。几天后,他们观察到的结果,深刻地揭示了细胞信号处理的复杂逻辑:

细胞增殖 (Proliferation):只有在持续刺激下,T细胞才会大量增殖。仅仅5分钟的瞬时刺激,几乎无法诱导细胞分裂。这表明,T细胞需要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IL-2信号,才能启动增殖程序。

细胞存活 (Survival):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短短5分钟的瞬时刺激,也足以有效地保护T细胞免于凋亡 (apoptosis)。三天后,接受了5分钟瞬时刺激的细胞,其存活率是未受刺激的对照组的两倍

为了探究这背后的分子机制,他们运用了RNA测序 (RNA-seq) 技术。结果发现,瞬时刺激能够快速上调一系列抑制凋亡的基因(如BCL2)和抑制细胞因子信号的基因,这相当于一个“生存优先”的快速反应程序。而持续刺激,则会进一步激活与代谢重编程细胞周期进程相关的“高能耗”基因。这一发现,清晰地描绘了T细胞如何通过解读IL-2信号的“时间编码”(temporal code)来做出不同的命运抉择。

这项工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蛋白质设计已经从追求静态的、理想化的结构,迈向了设计动态的、功能性的、甚至能够执行复杂逻辑的分子机器的新纪元。通过显式地设计蛋白质的“激发态”和能量景观,我们可以创造出具有前所未有功能的生命分子。这些工具,将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底层逻辑,也为开发新一代的智能药物、生物传感器和合成生物学线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未来,我们或许真的能够像编写计算机程序一样,为细胞编写新的生命程序,而这一切,都始于为蛋白质装上一个可以掌控生命节拍的开关。

参考文献

Broerman AJ, Pollmann C, Zhao Y, Lichtenstein MA, Jackson MD, Tessmer MH, Ryu WH, Ogishi M, Abedi MH, Sahtoe DD, Allen A, Kang A, De La Cruz J, Brackenbrough E, Sankaran B, Bera AK, Zuckerman DM, Stoll S, Garcia KC, Praetorius F, Piehler J, Baker D. Design of facilitated dissociation enables timing of cytokine signalling. Nature. 2025 Sep 24. doi: 10.1038/s41586-025-09549-z.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93395.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生物探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