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常常认为,代际传承的蓝图几乎完全由DNA序列这一本“天书”所决定。然而,生命的故事远比这更为复杂和迷人。想象一下,如果祖辈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经历的环境,能够以某种方式在我们的细胞中留下印记,甚至悄悄地影响我们的寿命,这将是怎样一幅景象?这听起来像是科
我们常常认为,代际传承的蓝图几乎完全由DNA序列这一本“天书”所决定。然而,生命的故事远比这更为复杂和迷人。想象一下,如果祖辈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经历的环境,能够以某种方式在我们的细胞中留下印记,甚至悄悄地影响我们的寿命,这将是怎样一幅景象?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在生命科学的前沿,一扇通往“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大门正在被缓缓推开。
9月25日,《Science》的研究报道“Lysosomes signal through the epigenome to regulate longevity across generations”,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生命机制。研究团队以微小的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模型,发现了一个连接细胞“消化系统”,溶酶体(lysosome)、表观遗传(epigenome)与跨代长寿的完整信号链。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一个个体在肠道(soma)中感受到的代谢信号,能够通过一种巧妙的“快递”系统,将特定的蛋白质“包裹”送入生殖细胞(germ line),重塑后代的表观遗传图谱,从而将长寿的“祝福”传递下去。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线虫长寿的发现,它挑战了我们对遗传的传统认知,为理解衰老、代谢与遗传之间的深层联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故事的起点,位于细胞内一个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细胞器——溶酶体。它如同细胞的“回收处理中心”和“营养感知中枢”,负责分解代谢废物,并时刻监测着细胞的能量状态。研究人员早就知道,激活溶酶体中的某些通路能够显著延长寿命。其中一个关键分子,是一种名为LIPL-4的溶酶体酸性脂肪酶(lysosomal acid lipase)。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线虫,在其肠道组织中特异性地过表达LIPL-4蛋白(这些线虫被称为 lipl-4 Tg)。肠道是线虫主要的代谢器官,类似于人类的肝脏和脂肪组织。正如预期,这些线虫体内的溶酶体脂质分解(lysosomal lipolysis)过程被激活,它们也因此获得了更长的寿命。
然而,真正激动人心的发现发生在后续的遗传实验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巧妙的杂交实验,他们让这些长寿的 lipl-4 Tg 雌雄同体线虫与普通的野生型(wild-type, WT)雄性线虫交配。他们的子一代(F1)中,有一半携带了 lipl-4 转基因,另一半则是普通的野生型。这并不奇怪。
奇迹发生在更远的后代身上。研究人员追踪到了孙代(F2),甚至曾孙代(F3)。为了排除转基因本身的直接影响,他们特意挑选出那些不携带lipl-4 转基因的野生型后代进行寿命分析。这些后代在遗传上与普通线虫无异,但它们的祖辈(P0代)却经历过LIPL-4诱导的长寿。
结果令人震撼。数据显示,来自 lipl-4 Tg 祖辈的第三代野生型后代(T2 WT,即第二代非转基因后代)的平均寿命,比来自普通野生型祖辈的同代后代,显著延长了约18%。这意味着,祖辈由LIPL-4诱导的长寿效应,在没有遗传LIPL-4基因本身的情况下,依然传递给了孙辈。这是一种清晰的跨代遗传(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现象。长寿,似乎变成了一种可以继承的“记忆”。
这种“记忆”显然不是编码在DNA序列里的,因为它不依赖于特定基因的传递。那么,承载这份记忆的“信使”究竟是什么?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表观遗传学,研究那些不改变DNA序列,但能影响基因表达并可遗传的分子修饰。
表观遗传修饰就像是在DNA这本大书上做的“笔记”,比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它们告诉细胞哪些基因应该被“大声朗读”(开启),哪些应该“保持沉默”。在衰老和长寿研究中,一些组蛋白修饰,如组蛋白H3第四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第九位赖氨酸二甲基化(H3K9me2),被认为是跨代遗传的重要标记。
研究人员首先检测了这些“明星”标记。然而,在长寿的 lipl-4 Tg 线虫中,H3K4me3和H3K9me2的整体水平与普通线虫相比并无显著变化。这条线索似乎断了。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研究人员,决定扩大搜索范围,系统性地筛选了其他多种组蛋白H3的甲基化修饰。终于,他们在数据的海洋中捕捉到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通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他们发现,在 lipl-4 Tg 线虫体内,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H3K79me2)和三甲基化(H3K79me3)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大幅上调。相较于野生型,H3K79me2的水平提升了约1倍,而H3K79me3的水平更是惊人地提升了近1.5倍。
找到了这个潜在的“幽灵”印记,下一个问题是:这些多出来的甲基化标记,具体“贴”在了基因组的哪些位置?为了绘制这幅精细的表观遗传地图,研究人员动用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技术。这项技术可以精确地定位特定组蛋白修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布。
分析结果清晰地显示,与野生型线虫相比,lipl-4 Tg 线虫的基因组中,H3K79me2和H3K79me3的“浓度”确实更高了。这些富集的信号,尤其集中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 start sites, TSS)周围约1kb的区域内。这暗示着,H3K79甲基化水平的提升,可能正在系统性地调控着一大批基因的表达活性,而这或许就是长寿效应的分子基础。
H3K79甲基化,这个一度被忽视的表观遗传标记,就这样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成为了解开跨代长寿之谜的关键钥匙。
H3K79甲基化通常被认为是基因转录激活的标志。既然在 lipl-4 Tg 线虫中,这个标记的水平普遍升高,那么必然有一些关键的下游基因被“唤醒”,从而执行延长寿命的指令。为了找到这些基因,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漂亮的数据整合分析。
他们将描绘H3K79me2/me3基因组分布的ChIP-seq数据,与揭示基因表达水平的RNA测序(RNA-seq)数据进行了交叉比对。在数千个发生变化的基因中,他们筛选出了一个交集:那些既被H3K79me2和H3K79me3标记显著富集,同时其自身的转录水平也明显上调的基因。
在500个同时被两种甲基化标记富集的基因中,有42个基因的表达在 lipl-4 Tg 线虫中显著升高。而在这42个候选基因中,一个名为 his-71的基因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原因无他,his-71 编码的不是一个普通的蛋白质,而是一个特殊的组蛋白变体——H3.3。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它揭示了一个潜在的正反馈循环:一个激活性的表观遗传标记(H3K79me),竟然富集在了一个编码组蛋白(H3.3)的基因上,而这个组蛋白正是承载该标记的载体!
组蛋白H3.3与细胞分裂时才被整合进DNA的“常规”组蛋白H3(canonical H3)不同,它可以在细胞的任何时期(不依赖于DNA复制)被动态地替换到基因组中。这种特性使H3.3成为一个理想的、能够响应环境和代谢变化来重塑染色质的“调节器”。更有趣的是,以往的研究表明,H3.3相比常规H3,似乎更容易被K79位点甲基化。
那么,这个H3.3变体HIS-71,是否就是整个跨代长寿故事中的“主角”呢?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堪称典范的功能实验。
首先是“必要性”验证。他们构建了 his-71 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如果HIS-71是必需的,那么在没有它的情况下,LIPL-4的长寿效应应该会大打折扣。实验结果与预测完全一致:在缺失了 his-71 的线虫中,原本由LIPL-4带来的高达53%的寿命延长效应,急剧下降到了仅有13%。这表明,HIS-71是LIPL-4通路发挥长寿作用的核心执行者。
接着是“充分性”验证。如果HIS-71的增加本身就能导致长寿,那么仅在肠道中过表达它,是否就能模拟LIPL-4的效果?研究人员构建了只在肠道过表达 his-71 的转基因线虫。结果,这些线虫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延长幅度达到了约25%。
这一系列的证据,将HIS-71牢牢地锁定在了舞台中央。由溶酶体脂解引发的长寿信号,通过某种机制,促进了肠道中 his-71 基因的表达,从而推动了长寿效应。但跨代遗传的谜题还远未解开。肠道中的变化,是如何通知远在“生殖禁区”的卵子和精子,并将这份“长寿记忆”刻入下一代的生命程序中的呢?
这是整个研究中最具挑战性,也是最令人惊叹的部分。根据经典的魏斯曼屏障(Weismann barrier)理论,体细胞(soma)与生殖细胞(germ line)之间存在着一道严格的壁垒,体细胞中后天获得的性状,通常无法遗传给后代。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道屏障并非坚不可摧。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会不会是肠道细胞产生的HIS-71蛋白质本身,作为信息的载体,直接穿越了组织屏障,进入了生殖细胞?
为了验证这个看似天方谭的想法,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追踪实验。他们在肠道特异性表达的 his-71 基因末端,融合上了一个小小的“旗帜”,FLAG标签。这样,产生的HIS-71蛋白就会带上这个独一无二的标记。随后,他们解剖出这些线虫的生殖腺,用能够识别FLAG标签的荧光抗体进行染色。
在显微镜下,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出现了:在生殖腺的卵母细胞(oocyte)中,清晰地检测到了明亮的FLAG荧光信号!这意味着,在肠道中合成的HIS-71蛋白,确实完成了“跨界旅行”,成功抵达了卵细胞内部。
这条“偷渡”的路径是什么?研究人员联想到了线虫体内一种已知的跨组织物质运输机制,卵黄蛋白(vitellogenin)的运输。卵黄蛋白是巨大的脂质转运蛋白,在肠道中合成后,被分泌到体腔,然后通过卵母细胞表面的一个名为RME-2的内吞受体(endocytic receptor)被摄取,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这个过程就像一个高效的“星际货运系统”。
HIS-71会不会是搭上了这趟“顺风车”?为了验证这一点,他们使用了RNA干扰(RNAi)技术,分别在肠道中“沉默”了负责运输的 rme-2 受体基因和编码卵黄蛋白的基因。结果发现,一旦这条货运路线被切断,肠道来源的HIS-71蛋白就无法再进入卵母细胞,卵细胞内的FLAG荧光信号消失了。
最关键的一步,是将这种物理运输与跨代长寿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在 lipl-4 Tg 祖辈的子一代(T1)中,通过RNAi干扰 rme-2,暂时性地阻断了HIS-71向生殖系的运输。然后,他们检测了其孙代(T2)的寿命。结果是决定性的:当HIS-71的跨组织运输被阻断后,LIPL-4诱导的跨代长寿效应也随之完全消失了。
至此,一条完整的“信息流”被建立起来:肠道细胞感知到代谢信号,上调HIS-71蛋白的表达;这些HIS-71蛋白借助卵黄运输系统,从肠道“漂流”到生殖细胞;进入生殖细胞的HIS-71蛋白,作为表观遗传记忆的载体,将长寿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故事还有一个关键环节没有闭合。肠道来源的HIS-71蛋白进入了生殖细胞,它又是如何在后代体内被“激活”并发挥作用的呢?回想一下,最初的发现是H3K79甲基化水平的升高。那么,在生殖细胞中,是哪一位“史官”负责执笔,在HIS-71这个“史书”的第79位赖氨酸上,刻下这道关键的甲基化印记呢?
负责催化H3K79甲基化的酶,被称为DOT1-like(DOT1L)蛋白。在线虫中有6个候选的同源基因。研究人员通过RNAi筛选,发现其中一个名为 dot-1.3的基因至关重要。当在 lipl-4 Tg 线虫中敲低 dot-1.3 的表达时,其长寿效应被大幅削弱,寿命延长从47%降低到了16%。同时,由LIPL-4诱导的H3K79me2和H3K79me3水平的升高,也被完全抑制了。
DOT-1.3这位“史官”在哪个“部门”工作呢?研究人员给内源的DOT-1.3蛋白也贴上了荧光标签。观察结果显示,DOT-1.3蛋白的表达,非常专一地局限在生殖系中,在肠道或其他体细胞中完全检测不到。
这一发现非常关键,它意味着整个过程是跨组织分工协作的:
1. 肠道(体细胞):负责感知代谢信号,并生产和“出口”HIS-71蛋白。
2. 生殖系:负责“进口”HIS-71蛋白,并利用自身特有的“工具”,DOT-1.3,对其进行关键的H3K79甲基化修饰。
为了进一步确认DOT-1.3在生殖系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人员再次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他们发现,仅在生殖系中特异性地敲除 dot-1.3,就足以消除LIPL-4的长寿效应。反之,在一个本身缺失 dot-1.3 的长寿线虫中,只要在生殖系重新“装回”DOT-1.3,其长寿表型就能被完美地“拯救”回来。
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仅仅是在生殖系中过表达DOT-1.3,就足以让普通线虫的寿命延长约19%。并且,这种长寿效应同样是可以跨代遗传的!这些线虫的孙代(T2),即便自身不再过表达DOT-1.3,其寿命依然比普通线虫延长了16%。这表明,只要生殖系中的H3K79甲基化水平被“人为”提高,这个长寿的表观印记就能被稳定地传递下去。
至此,所有的拼图都已归位。一个完整而优雅的跨代长寿调控网络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项研究所揭示的,很可能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更为普适的生命调控原则。LIPL-4诱导的溶酶体脂解,只是激活这条通路的一种方式。那么,其他已知的、与溶酶体相关的长寿途径,是否也汇入了同一条河流呢?
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两个大名鼎鼎的信号通路:mTORC1和AMPK。它们都是细胞内核心的营养感受器,与溶酶体的功能密切相关。简而言之,抑制mTORC1或激活AMPK,都能促进长寿。
实验结果再一次印证了他们的猜想。
mTORC1通路:在抑制mTORC1信号的长寿线虫(raga-1 突变体)中,其寿命延长效应同样依赖于HIS-71和DOT-1.3。更重要的是,这种长寿效应也是可以跨代遗传的。
AMPK通路:通过人为改造,将AMPK的关键亚基AAK-2“拴”在溶酶体上,可以持续激活溶酶体AMPK信号,从而使线虫长寿。研究发现,这种长寿效应不仅同样可以跨代遗传给后代(孙代寿命延长17%),而且其机制也完全依赖于HIS-71的表达和DOT-1.3的甲基化功能。
热量限制(饥饿):作为一种经典的、能跨物种延长寿命的干预方式,饥饿同样被纳入了验证范围。研究显示,饥饿诱导的线虫寿命延长,也完全依赖于HIS-71和DOT-1.3的存在。饥饿状态下,线虫体内的 lipl-4 和 his-71 基因转录水平均会上调,H3K79me2的水平也随之升高。
这些结果如百川归海,将多个看似独立的代谢长寿途径,统一到了“HIS-71/DOT-1.3”这条核心的跨代表观遗传轴上。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整个故事的全貌了:当线虫的肠道溶酶体感知到特定的代谢信号(如脂质分解增强、mTORC1信号减弱、AMPK信号增强,或饥饿),会激活肠道细胞中的转录程序,显著上调H3.3变体HIS-71的表达。这些新合成的HIS-71蛋白,搭乘着卵黄蛋白的“运输船”,从肠道出发,浩浩荡荡地进入生殖系的卵母细胞中。在卵细胞内,生殖系特异的甲基转移酶DOT-1.3早已在此等候,它在这些外来的HIS-71蛋白的第79位赖氨酸上,留下了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的“印记”。这些携带着表观遗传“记忆”的组蛋白,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被整合进后代的基因组中,调控其基因表达,最终赋予了它们更长的寿命。这份“祝福”甚至可以继续传递给下一代,直到数代之后,这个印记才会逐渐被稀释和遗忘。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生命图景。生命体的不同组织之间,存在着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通讯。一个体细胞(肠道)的代谢状态,可以通过蛋白质的直接运输,深刻地影响生殖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进而塑造后代的命运。这为挑战“魏斯曼屏障”提供了坚实而具体的分子证据。
这项发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线虫的培养皿。它引发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在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机制?我们的饮食习惯、代谢健康状况,是否也在通过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途径,将某些“印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这为我们从一个全新的维度——跨代代谢表观遗传——来理解和干预衰老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打开了想象的空间。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携带H3K79甲基化的HIS-71在后代体内,究竟是如何具体调控下游基因来延长寿命的?这份跨代记忆为何会在大约三到四代后逐渐消退?是否存在一种主动的“擦除”机制,以确保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解开这些谜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已经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条连续的长河,每一代都承载着来自祖辈的、超越DNA序列本身的信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确实,不止是基因。这份隐藏在表观遗传密码中的“遗产”,或许正以一种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的方式,静静地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
参考文献
Zhang Q, Dang W, Wang MC. Lysosomes signal through the epigenome to regulate longevity across generations. Science. 2025 Sep 25;389(6767):1353-1360. doi: 10.1126/science.adn8754. Epub 2025 Sep 25. PMID: 40997170.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生物探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