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会造车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8:30 1

摘要:若将中国汽车产业比作一个壮汉,他身着阿玛尼西装,脚踩普拉达Prada皮鞋,手戴劳力士腕表,光鲜亮丽,行头俱全。但若有人问:“您这身行头里,有几件是你自己做的?”

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每年超过3000万辆的规模足以让世界瞩目。

但你是否知道,生产这些汽车的工厂里,流水线上那些重型设备和核心装备,也就是汽车工业的母机,其实还是欧美日主导的?

若将中国汽车产业比作一个壮汉,他身着阿玛尼西装,脚踩普拉达Prada皮鞋,手戴劳力士腕表,光鲜亮丽,行头俱全。但若有人问:“您这身行头里,有几件是你自己做的?”

这位老兄就无语了。因为西装面料是德国的,皮鞋模具是日本的,腕表机芯是瑞士的。

火爆的中国汽车产业,十几年来一直都面临着灵魂拷问。产销规模全球第一的背后,高端制造装备的自主化率究竟几何?这场繁荣是实打实的崛起,还是建立在他人地基上的空中楼阁?

会卖鸡蛋不会养母鸡不是好农民。会造车不会造“母机”是好汽车人吗?

1,汽车制造四大环节,国产装备的“卡脖子”清单

最近,我有幸去一家知名汽车厂的全球样板工厂参观,惊叹于每3分钟下线一台新车的速度。但转了一圈,发现整齐排布的那些大型生产设备,清一色都是外国的。

按说这都是十多年前的梗了,说: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只会造车不会造生产线,只能卖鸡蛋不会养母鸡!没想到新能源大爆发的今天,情况仍不乐观。

中国汽车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但若拆解生产线上的核心设备,便会发现一幅“舶来品主导”的图谱。

冲压环节,是汽车制造的第一道关卡,大型伺服压机的精度直接决定车身钣金质量。目前,德国舒勒、日本小松等企业占据高端伺服压机市场70%以上份额,尤其在2000吨以上超大型压机领域近乎垄断。

国产冲压设备虽在中小型领域有所突破,比如济南二机床,但高端机型在重复定位精度(需±0.01mm以内)和长期稳定性上仍存差距。

据说,某自主品牌车企曾尝试国产压机生产高端车型门板,因模具磨损率过高导致良品率下降15%,最终被迫换回进口设备。

焊接车间是工业机器人的主战场。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安川电机,并称“四大家族”,仍然把持着高端点焊、弧焊机器人80%的市场,其中高精度焊接控制器和减速器国产化率不足20%。

国产机器人企业如埃斯顿、珞石,虽在搬运、装配等中低端场景渗透较快,但焊接场景的轨迹精度(需达±0.1mm)和故障率仍是短板。一位车企工程师直言:“焊接机器人国产化率提升至36%?那是统计了所有机械臂。如果只看高端产线,这个数字可能不到10%。”

涂装工艺关乎车身防腐与美观,其核心设备,喷涂机器人、输调漆系统几乎被德国杜尔垄断。杜尔的“第七代喷涂机器人”可实现漆膜厚度误差≤1微米,而国产设备仍难以突破涂料雾化均匀性和动态仿形技术。

更严峻的是,涂装生产线所需的智能控制系统,如西门子PLC,国产化率极低。某合资车企高管透露:“一条涂装线投资10亿元,其中8亿元用于进口设备。国产替代?不是不想用,是怕色差和气泡砸了品牌口碑。”

最后在总装检测环节,AGV小车、智能拧紧设备国产化进展较快,但高精度在线检测设备,如激光雷达标定仪,仍依赖德国蔡司、美国宝克。

总体来说,即便国产化核心装备整体在过去10年飞速进步,但“中间强,两头弱”还是实际情况。也就是说,系统集成和应用创新上,国产化装备进步很大,但在高端装备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和数控软件上,对外依存度仍很高,“卡脖子”随时都可能发生。

比如说工业机器人三大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国产部件稳定性、可靠性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在高端市场,国产化率只有10%~20%。

2,“灯塔工厂”光鲜外表下的隐忧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灯塔工厂”,全球范围内占比超40%。但这些标杆项目的核心装备,国产化率却令人堪忧。

据称,某新能源车企的灯塔工厂自动化率95%,但细查设备清单,冲压线来自德国舒勒,焊接机器人德国库卡占60%,总装检测系统由美国宝克提供。所谓“灯塔”,实则是用进口设备堆砌的示范点。

说的不好听一点,一旦环境有变,外部断供,灯塔工厂可能瞬间沦为“瞎灯工厂”。因为那些生产线设备没多少中国造,对家封锁你没商量!

清末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购西方舰炮却无力自产炮弹。今日中国,是全球制造基地,但我们的车企热衷进口生产线,却疏于攻克核心装备技术。这种“重集成、轻底层”的模式,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多少有些类似。

当然了,中国核心装备的自主化不能纸上谈兵,企业攻坚相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比如,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这一目标覆盖燃气轮机、储能装备、工业控制系统等领域,与汽车装备自主化形成联动。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规划,都将“科技自立自强”定为根本国策,在工业母机、光通信、能源装备、芯片制造业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重大攻关课题。

眼下,车规级芯片领域,黑芝麻智能等企业推动大算力芯片A2000研发,对抗英伟达垄断。工业软件方面,华为、中望等公司逐步替代西门子CAD/CAE工具。

但全局来看,中国在智能设备、汽车等高端芯片领域,国产化率仍不足20%,我们远远没到可以弹冠相庆的时刻。

一位行业专家揶揄说,国产设备就像新手厨师,菜谱齐全,但火候欠佳,而面临内卷严重的车企如同饥不择食的饭桶,他们哪有功夫等着国产装备的成熟?谁敢拿百万辆产能和市场机遇去冒险呢?

3,中国汽车产业需恶补“硬功夫”

中国汽车产业解决“虚胖”症状,最好的学习样板就是中国军工的崛起路径。

歼-35实现电磁弹射超越美国,靠的是长期投入,研发周期超15年,试验次数以万计。军工人遵循的是“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因为国之重器,不容闪失。

而且中国军工的生产线上高端装备自主率接近100%,不仅有无问题解决了,更是向“高精尖”迈进。也就是说,就算对手撕破脸掀桌子,中国的“打狗棒”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反观部分车企,追逐“智驾平权”却忽视底层硬件,2025年L2级智驾渗透率已经暴涨到70%,但支持智驾的国产芯片,占比撑死了也就两三成。

当车企发布会热衷宣传高通芯片时,军工人在践行“核心技术保密即竞争力”。当中国的六代机起飞,100坦克和各类无人作战装备驶过长安街时,对手们只能吃披萨、看直播,装出一副傻白甜模样。

当然,军工生产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高复杂度,与汽车工业大规模、少品种、高效率的要求不完全一样,但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造不出工业母机,你造的产品再花哨有个卵用?说收拾你就收拾你。

当下中国车市习惯了“有一吹十”的华而不实,很可能会在关键战略转折点上栽跟头了。要知道,大众、丰田、BBA的身后,站着西门子、通快、博世、蒂森克虏伯、发那科、小松、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他们才是海平面下面的冰山,这些才是真正的工业战争利器。

在核心关键设备和装备上,全面实现自主可控、提升国产化率,是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工业母机和世界智能工业中心的必然要求,这是未来5年到10年真正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规划的重头戏,要比单单卖几台车重要多了!

我们应该承认,中国汽车产业的繁荣绝非泡沫,中国汽车人也不是一群说相声卖鸡蛋的。

但事实上,如果缺乏核心装备自主化的支撑,一切成绩和进步都可能烟消云散,因为真打起来,马保国只会说“不讲武德”。

西装革履的壮汉,终须练就自家筋骨,没有一点内家功夫,真动起手来要吃亏的。

灯塔可以照亮前方的路,但中国汽车人不能永远借光而行,你不去自己蹚开一条路,在大争的时代就永远都是跟屁虫。

中国人真的会造车吗?当然会。但为了重塑汽车文明,我们千万不要飘了。少吹牛多吃饭,中国汽车人是时候回到车间,拧紧那颗属于中国工业基座的螺丝钉了。

来源:水滴汽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