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吉林延边的一场公益活动上,人群突然爆发出一阵低呼——那个曾经在《新闻联播》里用温柔嗓音陪伴无数人夜晚的贺红梅,正和康辉并肩站在台上。
2025年吉林延边的一场公益活动上,人群突然爆发出一阵低呼——那个曾经在《新闻联播》里用温柔嗓音陪伴无数人夜晚的贺红梅,正和康辉并肩站在台上。
镁光灯下,她的笑容依旧带着记忆里的温暖,却多了份幕后耕耘者的从容。这个1968年生于秦皇岛普通家庭的"金嗓子",从台前主播到幕后高管的转变,藏着比"补妆门"更动人的职业故事。
从校园"金嗓子"到央视"国脸":把热爱熬成专业的前半生
在秦皇岛一中的老校友回忆里,贺红梅是妥妥的"别人家孩子"。
课堂上永远坐第一排,笔记本记得比教科书还工整;课间操后必去广播站,带着海风味道的嗓音能让喧闹的操场瞬间安静。
到了晚会现场,她既能穿着校服主持知识竞赛,也能换上白裙跳一支《天鹅湖》片段。同学都说:"这姑娘天生该吃播音这碗饭。"
1986年的夏天,命运的橄榄枝果然抛来。
北京广播学院在秦皇岛选拔苗子,贺红梅揣着市演讲比赛一等奖证书去应试,一开口就把考官震住了——字正腔圆里带着天然的亲和力,像邻居姐姐讲故事般让人舒服。
四年大学,她把自己泡在录音棚里,对着波形图研究每个音节的起伏,愣是把"播音腔"磨成了"说新闻"的独家风格。
1990年进入央视后,别人争着留在演播厅,她却主动申请去大庆油田蹲点。在零下30℃的井台上,她跟着石油工人爬钻井架,睫毛结着冰碴子记录生产数据;回到临时宿舍,借着煤油灯的光剪片子,手指冻得握不住剪刀。
"那时候才懂,新闻不是念纸上的字,是把老百姓的汗珠子变成观众眼里的光。"这段经历,后来成了她教新人时最常讲的"入行必修课"。
补妆门意外:两秒镜头背后的职业抉择
2008年7月21日晚,《晚间新闻》直播切换镜头时,导播一个走神,把贺红梅低头补妆的画面播了出去。
就这两秒,弹幕瞬间炸了:"主播居然直播补妆?""央视也太不专业了吧!"一夜之间,"补妆门"成了热搜词条。
央视赶紧发声明解释:"这是技术失误,主播后台补妆是行业常规操作。"可贺红梅没等台里帮她"灭火",第二天就敲开了领导办公室的门:"现在舆论盯着咱们,与其让观众质疑栏目,不如我退到幕后,给年轻人腾地方。"
这话听着洒脱,背后却是把自己熬了十几年的"主角剧本"亲手翻篇。
要知道,那时的她正处在事业巅峰期:和水均益搭档《世界报道》,把国际新闻播成了"睡前必听";1997年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她在天安门分会场连续工作30小时没合眼,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接着说;1999年国庆50周年直播,她穿着旗袍在镜头前站了8个小时,脚肿得脱不下鞋,却没出半个字差错。
这样的"拼命三娘",却在舆论风波里选择急流勇退,连搭档水均益都忍不住说:"这丫头,傻得让人心疼。"
幕后十年:从"贺主播"到"贺主任"的破茧
刚转幕后那会,贺红梅的办公桌上堆着半人高的新闻脚本。
有人替她不值:"以前可是天天上黄金档的人,现在天天对着稿子打批注,图啥呢?"她却指着脚本上的批注笑:"你看这处导语,把'据悉'换成'记者了解到',观众是不是就觉得更亲切?"在她眼里,幕后不是退路,是另一个战场。
2015年接手新人培训后,她的"魔鬼训练"出了名。
有个学员总改不了"端着播"的毛病,她就让对方对着镜子练微笑,练到嘴角抽搐;发现有人语速太快像"念课文",她就找了段绕口令,让学员对着水龙头练,水流越大越要把字咬清楚。"
当年我在油田剪片子,老师傅教我的就是'好新闻是磨出来的',现在我把这手艺传给他们。"
2023年升任播音部副主任后,她干了件让全台都竖大拇指的事——推动建立"主播成长档案"。
每个新人的第一次上镜视频、每次考核评分、甚至紧张时爱摸话筒的小习惯,都被她记在档案里。"就像医生看病要查病历,培养主播也要'对症下药'。"
如今翻开这些档案,能看到她用红笔写的批注:"张三眼神缺乏交流,建议多参加即兴演讲;李四气息不稳,推荐每天练狗喘气法。"
公益路上的"无声坚守":褪去光环后的温柔力量
除了在央视带新人,贺红梅还有个坚持了十几年的"副业"——给视障人士讲电影。在北京红丹丹文化中心,她经常对着一部电影看十几遍,把每个镜头的光线变化、人物表情细节都记在笔记本上。"
比如《泰坦尼克号》,杰克给露丝画画那段,得描述清楚阳光怎么洒在露丝的发梢,海水在窗外怎么反光,盲人朋友才能'看'见那个场景。"
2012年盲人趣味运动会上,她蹲在地上给视障运动员当引导员,牵着对方的手一步步熟悉跑道;参与语言助学项目时,她对着山区孩子的录音反复听,发现有的孩子n、l不分,就录了上百条绕口令音频,让他们跟着手机学。"播音这本事,能让更多人听见世界的美好,比自己在镜头前漂亮重要多了。"
当我们在惋惜什么?职业价值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这些年,总有人为贺红梅"意难平":要是没那场意外,她本该和李瑞英、康辉一样,成为更耀眼的"国脸";要是没退居幕后,说不定能拿更多金话筒奖。
可在央视新址的办公室里,她对着墙上挂满的新人获奖照片笑得比自己拿奖还开心:"当年在大庆油田,我就明白新闻是接力赛,有人在台前冲,就得有人在幕后搭梯子。"
这种"搭梯子"的智慧,藏着比舞台光环更长久的职业生命力。
当她的学生王冰冰、张韬们在镜头前崭露头角时,当她参与制定的播音标准被写进行业教材时,当她培训过的主播在重大直播中零失误时,那些在幕后熬的夜、改的稿、磨的课,都成了比个人荣誉更厚重的勋章。
正如康辉在公益活动上开玩笑说的:"现在我们播音部的年轻人,谁要是没被贺主任'骂'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央视主播。"
结语
从台前到幕后,贺红梅用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职业强者,从不会被镜头的光晕困住。当年主动转身的那个决定,不是妥协,而是把"小我"融进了行业的"大我"。
如今55岁的她,坐在播音部副主任的位置上,看着一批批新人接过话筒,就像看着自己亲手栽的树苗长成了森林。
下次再有人为她惋惜,不妨想想:当你在新闻里听到某个主播的声音特别舒服时,说不定,那就是贺红梅藏在幕后的温柔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高光时刻",永远不会谢幕的那种。
《央视新闻播音部人才培养体系揭秘》,人民网,2023年10月12日
《贺红梅:从主播到幕后的职业转身》,《传媒观察》杂志,2024年第3期
《吉林公益活动现场:贺红梅康辉罕见同框》,光明日报,2025年9月20日
来源:淼犇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