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2025年了,学外语还有什么用?”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邹文杰刚入学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质疑。这种困惑不仅困扰着他,也萦绕在无数外语学子和翻译从业者的心头。
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大战”在北京举行,当顶尖高校的同传专业学生与AI翻译设备同台竞技时,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
“都2025年了,学外语还有什么用?”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邹文杰刚入学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质疑。这种困惑不仅困扰着他,也萦绕在无数外语学子和翻译从业者的心头。
随着一款款翻译耳机的热销,AI翻译似乎已无处不在。据最新统计,中国主营“机器翻译”或“人工智能翻译”的企业数量已突破1500家。当机器能够瞬间完成我们耗时数年学习的语言技能,人工翻译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024年底,一场引人注目的“人机大战”翻译交流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科技媒体邀请北京高校顶尖同传专业学生与AI同传耳机同台竞技。
比赛结果令人惊讶:在基础翻译环节,AI能够在四种语言间自如切换;在电话翻译环节,AI对不同口音的应对快速准确;而在专业领域的翻译中,AI甚至表现更为出色——特别是在日语医学专业术语翻译上,AI游刃有余,而人工翻译反而遇到困难。
AI翻译的优势显而易见。机器翻译每分钟能达到50万字的翻译量,而人类译员每天只能完成3000-5000字。从成本角度考量,一台翻译机的价格可能只需数千元,而一名译员月薪就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更令人惊叹的是,现在的AI翻译已非吴下阿蒙。一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算法工程师透露:“我们的大数据模型在细分领域翻译可以达到90%左右的准确率。针对日常口语化的表达,大模型翻译已经很准确了。”
这种技术革新正重塑整个行业格局。据行业报告,超过80%的头部翻译企业已经部署了大模型等生成式AI工具,积极探索多模态本地化和数据增值服务。
然而,AI翻译并非万能。在同样的“人机大战”中,当面对古诗词翻译时,AI虽然能准确传达语义,却难以传递人类特有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承载着文化、历史、情感和审美。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AI可以逐字翻译为“Spring breeze greens the south bank again”,但其中“绿”字作为动词的诗意和历史典故,机器目前还难以真正领会和传达。
从事外语翻译行业20余年的郑蒗认为:“水平低的翻译人才确实容易被AI取代,但优秀的高级翻译人才还是很稀缺。”在他看来,人工智能虽然会对翻译人才市场进行“洗牌”,但还无法替代人工翻译,只是对职业译者的要求更高了。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陈英对此深有同感。她指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让“译文有情感、有温度”,这背后考究的是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是翻译软件目前还做不到的。
人工翻译在处理模糊性、多义性和特定语境时具有独特优势。比如,“Apple”一词在不同句子中可以指水果或科技公司,而“打”在中文里有数十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尽管AI可以通过大数据学习部分规律,但在灵活性和创造性方面,人类译者仍然领先。
面对AI的冲击,翻译行业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悄然转型。“人机协作”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传统的纯人工翻译模式正在被“AI翻译+人工校对”所取代。截至2024年底,我国翻译从业人员规模已达680.8万,行业总需求依然在增长。但工作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译员从创译者转变为AI翻译的校对者。
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该公司的智能语言服务收入增长了10%,但订单量增长了30%。这表明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但订单的碎片化趋势正在重塑行业。
何恩培认为,“翻译可能是人类和机器博弈中最后消亡的行业”。在他看来,语言是人类思考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体系,机器需要通过自然语言来理解世界。
在这一趋势下,译员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翻译者”,而是转型为“语言服务专家”,提供包括跨文化咨询、本地化策略、国际化营销等多元化服务。
在AI时代,人工翻译要生存和发展,需要精准定位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深耕专业领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AI擅长通用翻译,但在垂直领域,专业知识和术语仍然是机器学习的难点。译者可以选择一两个擅长领域(如法律、医学、科技、影视等),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成为该领域的语言服务专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为例,他们新开设的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强调“国际化、国别化、智能化和实践型”的育人理念。学生需要掌握深入理解特定对象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与社会规范,实现从“泛泛翻译”到“精准传播”的转向。
技术素养也成为现代译者的必备能力。电子科技大学结合学科优势,在外国语学院开设语言智能实验班,课程涵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方面。
“外语人才不仅可以成为AI的使用者,还能成为AI的设计者。”电子科技大学语言智能实验班负责人施宇星展望道,“AI不会抢走你的‘饭碗’,但精通AI的人会。”
此外,多语种服务能力日益重要。除了英汉互译,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市场语言(如东南亚、非洲、中东语言),可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看看当下的翻译行业,那些纯粹依赖简单文本转换的低端译员确实压力倍增。但与此同时,市场对高质量语言服务的需求实际上在扩大——短视频、游戏、跨境电商等新兴行业正在催生大量本地化需求。
未来,AI可能会成为我们的随身翻译助手,但在重要商务谈判、文学翻译、跨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领域,人类译员的智慧、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依然不可或缺。
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张爱玲所言,AI的进步虽然带来了竞争,但也创造了新机遇。未来翻译行业将采用“人机协作”模式,结合双方优势,满足更多复杂和创造性需求。
来源:围炉笔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