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证实董卿当年没说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5:54 1

摘要:提起那个在诗词舞台上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的女孩,大家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她淡定吟诵的样子。八年过去,她从聚光灯下悄然退场,却在今年毕业季又一次刷屏,此次是关于她选择去牛津深造的消息。很多人感慨,她不急不躁,正好印证了当年董卿那句关于家教的真知灼见。

提起那个在诗词舞台上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的女孩,大家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她淡定吟诵的样子。八年过去,她从聚光灯下悄然退场,却在今年毕业季又一次刷屏,此次是关于她选择去牛津深造的消息。很多人感慨,她不急不躁,正好印证了当年董卿那句关于家教的真知灼见。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热播,一位来自上海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迅速成为焦点。她以超过2000首诗词的积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总冠军。 那时候,节目从诗经到现代诗词,覆盖几千年,她在飞花令环节应对自如,连续输出多句诗句,让现场嘉宾和观众都看呆了。董卿作为主持人,当场点评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武亦姝的参赛不是一时兴起,她从小就爱读古诗,积累深厚。节目播出后,她被媒体称为国民才女,各种邀约蜂拥而来,从广告到综艺,应有尽有。可她没接一个,全心备战高考。很多人说,她不像那些一夜爆红就飘起来的年轻人,而是实打实的书卷气。节目结束,她获得北大保送资格,但她没急着去,而是继续在复旦附中念书,目标直指清华。

武亦姝选择低调,拒绝了所有商业合作,转而专注学业。冠军不是运气,而是平时那份不间断的浸润。节目组也通过她,推广了传统文化,让更多人重拾古诗的兴趣。

​董卿在节目里说过一句大实话,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得自己变成那样。落到武亦姝身上,却是一条清晰的脉络。她的爸妈,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小学老师,两人都是名校毕业,家里书香味浓。父亲每天四点半下班,就关掉手机,陪孩子读诗词或玩知识游戏。母亲则在备课时,顺带讲解古文,从不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负担。

​他们没搞什么高压教育,而是用行动示范。家里没手机干扰的习惯,从父母开始坚持下来,武亦姝自然就养成了自律。幼儿园时,她就开始背古诗,父母不光要求,还一起参与,改编故事让她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高中前,她一度成绩一般,父母没急眼,而是调整方法,每天陪伴复习,帮她找回自信。结果,她文理不偏科,高考化学年级顶尖,总分613分稳进清华新雅书院。

父亲的严谨逻辑,影响了她解理科题的思路;母亲的耐心表达,让她谈吐优雅。董卿的话在这里应验了,言传身教,父母先修自己,孩子才能跟上。很多家长学着点,少点鸡娃,多点自省。

​进清华后,武亦姝选了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继续深耕人文。2019年军训,她写篇710字随笔,登上中国国防报,记录了适应新环境的点滴,校长都点赞了。 大一时,她参与国际交流,讨论中西文化;大三时,校园卡丢了,她低调取回,没多话。大学四年,她没追热点,专心学术,穿汉服练习书法,写论文研究儿童文学。

​2023年推免,她没上名单,选择正常毕业。2024年,她拿到耶鲁、哈佛等多所海外offer,但最终挑了牛津大学文学博士,专注张爱玲小说或儿童文学方向。却也招来些议论,说文科难找工作。可她不在乎,坚持热爱,正好验证董卿的点评:优秀源于内在驱动,不是外在标签。​

她在清华低调四年,没炒作,没走弯路。毕业后去牛津,继续钻研传统文化。

优秀不是速成,得靠家里那份长久的陪伴。她的选择,也让大家看到,文科生照样有大作为,只要心在对地方。

来源:湖北台娱乐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