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佬为何集体“降维”小红书?知乎和B站输在哪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1:59 1

摘要:李开复不谈代码聊时尚,清华教授被追问“头发还在吗”,投资人边答疑边“摇人”——小红书正在成为科技圈最意想不到的知识广场。

李开复不谈代码聊时尚,清华教授被追问“头发还在吗”,投资人边答疑边“摇人”——小红书正在成为科技圈最意想不到的知识广场。

当你想学AI时,会打开哪个平台?知乎?B站?慕课?

如今,一群科技大佬却给出了新答案:小红书。

旷视科技印奇、零一万物李开复、清华教授刘知远……这些曾经只出现在学术期刊和行业峰会里的名字,如今正密集现身小红书,用生活化的语言聊AI、答疑惑、甚至接受网友关于体重和发量的调侃。

为何科技精英集体“降维”入驻一个以生活方式著称的平台?这背后隐藏着知识传播的一场静默革命。

“AMA”互动模式引爆社区氛围

AMA意为“问我任何问题”,这种互动形式在小红书焕发新生。科技大佬们一改严肃形象,以轻松口吻解答专业问题。

李开复明确表示在小红书“不聊代码、不聊论文,只聊最轻松的科技时尚”。清华教授刘知远的评论区,既有科研规划讨论,也有“老师你秃了吗”的幽默提问。

从精英到大众的知识破圈

一些创业公司创始人把小红书变成“科普段子场”,将灵巧手、Coding产品等硬核话题讲得像闲聊八卦一样轻松。

高校教师也加入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的赵鑫老师,在平台上认真回答学生关于保研、科研规划甚至人生选择的困惑。

数据印证热度攀升

官方数据显示,小红书上科技相关内容发布量半年内增长近150%,阅读量增长超200%。

在今年开学季的“AI引路人”活动中,相关笔记超8000篇,近百篇冲上热榜。

用户需求升级驱动内容变革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美妆穿搭内容,他们渴望获得更贴近现实的知识、就业参考和人生决策指导。

小红书3亿月活用户中,90后、00后占比高,本身就是新技术和AI的“高敏人群”。

平台特性促成良性互动

小红书的流量平权分配机制让尾部创作者也能被看到,不同于流量高度集中的平台。

社区氛围轻松,用户敢于真诚提问,大佬们也乐于用生活化语气回应。专业和日常在这里实现天然拼接。

传播效率与人文温度并存

小红书内容有很强的格式化、工具化属性,大模型产品甚至专门上线生成小红书内容的Agent。

同时,平台提供的“活人感”让知识传播更具温度。教授愿意在深夜用长图解释科研焦虑,创业者愿意复盘失败决策。

传统知识平台的挑战

知乎、B站等传统知识平台内容专业度高,但普通用户融入门槛较高。小红书以生活化表达降低理解难度,实现知识普惠。

招聘与投资的新渠道

HR和投资人纷纷加入这股潮流。大厂和创业公司的HR把AMA玩成“在线招聘会”,投资人则在平台上答疑解惑、刷足存在感。

内容创作与商业变现结合

小红书上有从AI工具学习到变现的完整闭环。有创作者通过分享AI设计作品,获得服装定制、工业设计等商业合作机会。

平台战略升级

小红书早已超越“生活方式社区”的单一标签,正在向“技术生活方式社区”演进。

资本市场对其估值从年初的200亿美元飙升至310亿美元,反映出市场对平台新定位的认可。

知识传播的严谨性挑战

公开问答在带来热度的同时,可能诱发“过度简化”的表达。平台需要在通俗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建立更顺滑的跳转机制。

可持续生态构建

小红书表示,科技大佬的集中入驻并非“AI战略转向”,而是顺势而为的运营动作。未来如何维持内容质量与社区氛围的平衡,将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这场迁移不仅是平台更替,更是知识民主化的体现。当顶尖学者与普通学生在一个平台上平等交流,当硬核技术被解构为日常生活语言,知识传播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小红书上的科技内容阅读量半年增长超200%。随着更多专业人士的入驻,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新型知识社交生态的诞生——它既保留专业深度,又具备人文温度,让每个人都能在时代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来源:围炉笔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