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 美国对专利药征收100%关税,A股医药板块惊现“黄金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5:48 1

摘要:上周五,A股市场突然变脸。 避险资金节前集体“跑路”叠加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专利药征收100%关税的双重打击,科技和创新药板块成为重灾区。

节前A股遭遇双重暴击,一天主力资金净流出373亿,创新药板块跌出罕见估值洼地。

上周五,A股市场突然变脸。 避险资金节前集体“跑路”叠加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专利药征收100%关税的双重打击,科技和创新药板块成为重灾区。

数据显示,9月25日一天内主力资金净流出高达373亿元,北向资金也净卖出48亿元。 创新药ETF单日跌幅超过2.6%,部分个股跌幅超过10%。

市场情绪一度陷入恐慌。 但仔细分析发现,这场暴跌更像是一场“误杀”——美国药品进口中中国占比不足5%,且国内创新药企早已布局多元化出海策略。

关税政策冲击,市场过度反应背后的真相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10月1日起将对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进口征收100%关税,唯一豁免条件是企业必须在美国已有在建的制药工厂。 这一政策引发全球医药股震荡。

欧洲市场率先反应,诺和诺德股价下跌3.1%,葛兰素史克下跌1.1%,阿斯利康跌幅达到1.6%。 亚太市场紧随其后,中国创新药板块出现恐慌性抛售。

然而,政策细节公布后,市场发现其实际影响远小于预期。 美国药品进口中,中国占比仅4.1%,且主要为原料药,并非本次关税针对的品牌药。

国内多家药企迅速回应。 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科伦药业等公司明确表示“不受影响”,因它们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主要是仿制药,不在此次关税征收范围之内。

创新药企出海模式多元化,关税冲击被高估

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当前主要采用“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将产品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由后者负责后续生产和商业化。

这种模式下,关税成本不由中国药企承担。 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金额达608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对于少数在美国自主销售创新药的中国企业,如百济神州,已通过“在美国建厂”策略提前布局。 百济神州内部人士透露,其在新泽西的工厂“已建完了在调试认证的过程中”,可有效规避关税影响。

市场分析指出,即使考虑关税,由于中美药价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同类PD-1药物在美国定价可达国内的20-30倍),中国创新药仍可能保有价格竞争力。

资金面与技术面共振,板块调整内在因素

节前资金面紧张是导致大跌的重要因素。 每次长假前,A股市场往往出现避险资金提前离场的现象。 这次8天长假更是加剧了这一效应。

从技术面看,创新药板块2025年以来涨幅显著。 截至2025年6月27日,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年内上涨23.52%,许多个股积累较大涨幅,本身存在技术性调整压力。

板块内部也出现分化。 尽管创新药板块大跌,但创新药ETF一直保持溢价交易,显示买盘强劲。 有经验的投资者将这种急跌视为布局机会。

A股市值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1/4,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政策支持与业绩增长,创新药板块基本面稳固

国家层面持续推出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 202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创新药提升至“新质生产力”战略高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让80%的创新药能在上市2年内纳入医保。

业绩层面,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板块收入平均增长35%,维持强劲势头。 开源证券的研报显示,2024年创新药企收入平均增长36.8%,其中2024年下半年的收入平均增速达到50.4%。

估值方面,经历长期调整后,创新药板块处于估值底部区间。 万得创新药指数市盈率TTM为30.98倍,处于近十年来16.32%分位点。

科技板块协同发展,产业链优势凸显

科技板块与创新药板块存在协同效应。 A股市场中,科技板块市值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公司市值快速攀升。

2025年上半年,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营收保持增长,创业板净利润增速达11.18%,显著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科技板块的强势源于企业实际展现的高成长性。

半导体、AI算力、自主可控等方向获得政策持续支持。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定调“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决心,强调科技自立自强。

资本市场上,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持续支持生物医药在内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机构资金布局思路,长期投资价值显现

机构投资者对创新药板块保持乐观态度。 中信证券研报称,2025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的医药行情明显回暖,在医保政策迎来大幅度优化、院内内需恢复确定性强、创新迎来回报等政策和产业趋势背景下,医药板块的业绩改善在上半年并没有在估值中得到完全反映。

东吴基金医药基金经理毛可君表示,创新药或是具有长期产业趋势的方向。 我国创新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做出有望较大概率具备全球创新竞争力的创新药管线,频超预期的BD交易充分体现了产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5年1-4月首付款超过4000万美元的BD交易中,来自中国的创新药占比超40%。 中国创新药资产正在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估。

在基金持仓配比方面,2023年第二季度申万生物医药行业公募重仓持股占比12.0%,医药行业超配比例4.3%,公募基金重仓占比延续提升趋势。

产业发展趋势明确,创新药企竞争力提升

中国创新药企在ADC、双抗、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表现活跃。 国内ADC药物研发周期缩短至6年,成本仅为欧美的1/10,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明显竞争力。

国产创新药获批速度加快。 2025年新上市的新药比去年多了20%,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助力新药快速放量。 多家创新药企实现品种出海授权,证明了中国创新的全球价值。

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加速。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旨在推动医药工业全链条数智化转型,目标到2027年实现数智技术在医药全产业链的应用。

中国在创新药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攀升,研发管线不断扩容。 早期试验成本优势与高效执行能力,成为中国创新药手中的两把“利剑”。

板块波动中蕴藏机会,理性看待市场情绪

创新药板块的波动率历来较高。 2025年8月20日,创新药板块早盘低开后短暂拉升,随后跳水,截至早盘收盘跌幅超3%。 同源康医药单日暴跌26%,成为板块领跌龙头。

此次下跌与2025年9月11日的市场反应有相似之处。 当时受《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对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创新药板块同样出现大幅调整。

但在那次事件中,白宫方面随后表示没有“积极考虑”该草案,市场担忧缓解,板块跌幅收窄。 截至午间收盘,创新药板块已大幅收窄跌幅。

市场人士指出,医药板块处于估值、业绩、政策、机构配置的多重底部。 经历近两年多的调整,医药板块估值到了历史上相对低的区域,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