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叔亮,190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自幼家境贫寒却怀揣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天赋。他早年考入上海美专,系统学习绘画,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为日后投身革命艺术事业奠定基础。“七七事变”后,满腔爱国热情的陈叔亮踏上抗日救亡道路,1938年底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
在定边的历史长卷中,陈叔亮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以独特的艺术笔触,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鲜艳的红色文化底色。
陈叔亮,190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自幼家境贫寒却怀揣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天赋。他早年考入上海美专,系统学习绘画,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为日后投身革命艺术事业奠定基础。“七七事变”后,满腔爱国热情的陈叔亮踏上抗日救亡道路,1938年底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次年便留校任教,开启在鲁艺的八年艺术耕耘生涯。
1945年,响应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号召,陈叔亮告别鲁艺,前往三边边区的定边进行革命宣传与创作采风。初入定边,他被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质朴的百姓生活所打动,同时也敏锐察觉到这片土地对革命文化的迫切需求。定边地处偏远,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但百姓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如同干渴的土地渴望甘霖。陈叔亮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决心用手中的画笔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定边带来革命的火种和文化的滋养。
在定边期间,陈叔亮深入民间,与百姓们朝夕相处。他常常背着画夹,穿梭在乡村的小道、田间地头,用速写、漫画等形式记录下百姓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画作中,有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有军民团结一心的画面,这些作品充满生活气息,真实地反映了定边人民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百姓们看到这些描绘自己生活的画作,倍感亲切,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
除了绘画创作,陈叔亮还积极探索创新文艺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定边百姓的需求。当时,三边地区流行皮影戏,深受群众喜爱。陈叔亮创造性地将拉洋片与皮影戏曲结合、宣传画与口头演讲结合、漫画与大鼓书结合,对传统皮影戏进行改造。他精心设计新的皮影形象,创作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剧本,将抗战故事、党的政策等融入其中。演出时,配合生动的讲解和激昂的大鼓声,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这种创新的文艺形式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欢迎,每次演出都吸引众多百姓前来观看,极大地丰富了定边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让革命宣传更加深入人心。鲁艺院长周扬来信肯定了三边宣传工作的创新,《解放日报》副总编艾思奇还专门针对陈叔亮三边文艺宣传改造的经验撰写文章发表,这无疑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
陈叔亮对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深知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在定边,他深入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定边剪纸。定边剪纸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但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陈叔亮一头扎进民间,拜访剪纸艺人,收集各种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他与剪纸艺人密切合作,将自己的绘画技巧与剪纸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战斗、生活的新窗花。这些新窗花不仅保留了传统剪纸的艺术特色,还融入了时代元素和革命精神,推动了群众性剪纸创作的发展,使传统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46年,陈叔亮编著的《窗花——民间剪纸艺术》出版,这是中国剪纸艺术的第一本著作,书中收录了许多定边剪纸作品,为保护和传承定边剪纸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定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定边的日子里,陈叔亮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培养文艺人才。他举办绘画培训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理念传授给当地的年轻人。他鼓励学员们深入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艺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的信念。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具有潜力的文艺人才崭露头角,他们成为定边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陈叔亮带来的红色艺术精神。
陈叔亮在定边的创作生涯中,还留下了一首饱含革命豪情的诗作——《定边留别》:“风急天高月似钩,归装草草马啾啾。十年抱璞轻生死,午夜磨刀问斗牛。浊酒一杯燕市曲,黄沙万里玉关秋。相期珍重如椽笔,横扫中原写自由。”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更表达了他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定边期间的奋斗与激情,以及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1946年,陈叔亮离开了定边,但他在这里留下的艺术作品、创新的文艺形式以及培养的文艺人才,如同播下的种子,在定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贡献不仅丰富了定边的文化内涵,更推动了红色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成为定边红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如今,当我们回顾定边的历史,陈叔亮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他的艺术精神和革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定边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让定边的红色文化永远闪耀光芒。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