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北对峙中,有一条天然防线,即淮河——大别山——大巴山——秦岭。在古代战争中,大兵团作战翻越连绵大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北方军队南下,一般是三条线路进军,东面的江淮地区,中间的南襄盆地,西面的汉中和蜀道。南方政权要想守住半壁江山,必须要守住襄阳。
在古代的南北对峙中,襄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大战频发。
在南北对峙中,有一条天然防线,即淮河——大别山——大巴山——秦岭。在古代战争中,大兵团作战翻越连绵大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北方军队南下,一般是三条线路进军,东面的江淮地区,中间的南襄盆地,西面的汉中和蜀道。南方政权要想守住半壁江山,必须要守住襄阳。
有人会问,南阳离襄阳只有一百多公里,且周边为产粮区,南方政权为什么不直接把防守据点前推到南阳呢?
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了。
表面上看,南阳地理位置也不错,位于南阳盆地的中间,看起来易守难攻。唐朝初年,李渊面对突厥的威胁,还动过迁都南阳的念头。
如果我们细看地图就会发现,南阳城作为防守据点的话,实际上是易攻难守。
南阳虽然也处于盆地中间,但北面和东面的山都不高,翻越很容易。尤其是北面的方城垭口,宽度达到数十里,根本无险可守,在这里防守跟野战也差不多。东面山地属于桐柏山余脉,海拔不高也很容易通过。
不仅是东面北面守不住,南阳的西北面还有一条商於古道。刘邦入关中,就是从南阳经商於古道,最后占领咸阳。北方军队完全可以反方向进攻南阳。
如此一来,南阳实际上四面透风,要守住南阳的话,东面要守住丘陵地带,北面要守住方城垭口,西面要守住商於古道,三个方向都得重兵布防,兵力大为分散。
南阳城又处于南阳盆地的中间,四周全是平原,北方军队到了南阳城下,可以从容不迫安营扎寨,慢慢攻城。在四周都是平原的情况下,防守方的后勤补给根本送不到南阳城,孤军很难支持长时间防守。
如果把防线后撤一百多公里,专心守襄阳的话,形势马上就不一样了。
襄阳刚好卡在秦岭大巴山脉和桐柏山脉的中间,北方重兵集团无法绕路,只能在此通过。
襄阳和樊城隔着汉水,可以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后勤补给也可以通过汉水源源不断送到这两个城池。北方要想切断南方的补给线,必须要和南方拼水军,这恰好是北方的短板,毕竟人们公认“北人不习水战”。
我们细看襄阳城地形的话,不得不佩服古人太有眼光了。
城池建在汉水的拐弯处,三面环水,还挖了很宽的护城河,南面是连绵的岘山,北方军队进攻的话根本展不开。如果是小规模进攻的话,就是典型“添油战术”,只是白白消耗军力。
我们以南宋和蒙古之间的襄阳攻防战为例,从1235年开战,到1273年襄阳城陷落,整整打了38年,襄阳城的防守功能可见一斑。
放弃南阳而退守襄阳,对于实力通常较弱的南方来说,绝对是一种明智之举。避免在平原地带拼消耗,倾注全力卡住咽喉地带,这才是南方的最佳选择。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