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家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数字文创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0:01 1

摘要:“数字文创” 全称为“数字文化创意”,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载体,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融合艺术、科技与文化资源,生成可传播、可交互、可体验的新型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它本质上是 “文化创意” 在数字时代的延伸,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文创的物理限制,实现文化价值与

实现作家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数字文创院”

作者:颂明

上一篇文章颂明说了“作家从自然成长到专业化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讨论实现作家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实现作家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呢?

首先,我们的大学要建立起一种专业化培养作家的教育机制。颂明姑且把这种机制叫作“数字文创院”。

这是怎样一个概念呢?

“数字文创” 全称为“数字文化创意”,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载体,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融合艺术、科技与文化资源,生成可传播、可交互、可体验的新型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它本质上是 “文化创意” 在数字时代的延伸,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文创的物理限制,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数字化转化。

这样说好像有点拗口。直白一点表述就是以创作为核心,与数字技术尤其是AI技术深度融合,建立起一套涵盖教育、创作、制作、发行、理论研究、课程建设于一体的全链条的产业基地,类似好莱坞的文化产业体系或爱荷华写作工坊式的孵化机制但又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既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中国特色”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抗大、鲁艺办学路线的延续。

具体地说,

一、“数字文创院”有着明确的育人方向:作家要跳出个人功利、跟风或规训的藩篱而与民族文化事业自觉联系在一起,并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作家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具有独立精神的批判者”,而是站在人民立场上,首先讲好中国故事,为了人类的正义鼓与呼,为了人类的和平发展而努力奉献。文学既要成为 “时代镜子” 又要作为 “时代先声” 而引领精神文明发展。

二、立足于创作进行教学,帮助学员解决 “创作实操问题”:比如小说的人物动机漏洞、诗歌的意象冗余、剧本的对话冗余等,而非空谈 “文学流派”;

培养 “创作者思维”:让学员学会用 “读者视角” 审视自己的作品,理解 “如何让文字打动他人”;

构建 “创作社群”:通过持续的互动反馈,让学员在同频交流中获得动力,避免独立创作的孤独感。

三、以儿童文学为突破口,实现“教学—创作—制作—发行—研究—课程建设”的全链条文化产业,既填补当前高校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布局空白,又切实把中国原创文学推向世界。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的数据,印证了“科技+文化”融合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迪士尼通过“四位一体”创作模式(导演、编剧、故事板画师、剪辑师协同)和全链条IP运营体系,构建了市值千亿的文化帝国,其核心经验在于将技术创新深度融入情感价值创造。反观国内,尽管《浪浪山小妖怪》等作品取得了13亿元的票房佳绩,但在原创理论体系建设与科技应用深度方面仍存在明显提升空间。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哥伦布立鸡蛋”的故事。很多事情并不是很难做到而是没有人站出来领头去做!

说句实话,对于目前以莫言为首的作家及教育人,作为草根的颂明已经完全失望了。他们既没有理想,也没有真才实学。他们除了擅长讲空话之外就是不断地“搞事情”而不是在做事情。

因此,我们的文化(文学)的复兴主要寄希望于下一代。“时势造英雄”,想当年延安时期,不但军事上的指挥家普遍很年轻,文化上的领军人物大都很年轻却创作出了真正的时代经典作品。坚信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一定比我们的前辈更强,只要为他们指明方向,给他们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做事,他们就一定会在实践中成长起来,建立起无愧于时代的不朽功勋!

【待续】

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